烽烟散尽八十载,青史长铭抗战魂。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青龙报道》与县委党史研究中心联袂推出《烽火记忆》特别专栏。专栏以尘封的珍贵史料为经纬,以鲜活的口述实录为注脚,全景式铺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青龙儿女浴血山河、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壮丽史诗。让我们赓续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共同谱写青龙“赶超跨越”辉煌篇章。
七区队奇袭水银矿
——抗战中的英勇壮举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悍然占领我国东北三省,这片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的富饶土地自此沦陷。此后,日军的铁蹄不断南侵,妄图将华北、中原、华南等地,变为进一步侵华的军事基地与资源供应地。1935年,日本精心策划“华北五省自治”阴谋,加速对我国领土的蚕食。1939年,日军在河北省青龙县周杖子乡二道河子村(现三星口乡一带)南山,发现了水银矿,1940年展开掠夺性开采。
到了1943年秋,水银矿驻有10余名日本人。为满足开采需求,日军从青龙县及周边的平泉、建昌,乃至东北地区,强征壮丁200多人,还在周杖子一带抓民夫,致使矿区劳动力迅速扩充。当时,矿区每日劳作人数不下1000人,这些工人在日军的皮鞭下,被迫从事高强度劳动,生命安全毫无保障。
为强化对工人的奴役与镇压,日伪军组建了一支30人的矿管队,由日本军官担任队长。矿区配备了自制发电设备,不仅安装了电灯,四周围墙还架设了电网。矿管队装备精良,拥有1挺机枪、10余支手枪和20多支步枪。凭借日伪军的反动势力,矿管队对矿工实施残酷统治,打骂、侮辱、迫害矿工的事件时有发生。他们还经常对矿山周边村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群众和矿区工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侵略者恨之入骨,迫切渴望赶走这些敌人。
1943年9月17日,以冀东12团一营为基础组建的第七地区队(简称七区队)的1、2两个连,在队长马骥的带领下,驻扎在英武山。次日拂晓前,七区队侦查员发现,日军调集重兵,正自北向南,对以靴脚沟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展开大规模“扫荡”。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七区队经过分析,决定趁敌人集中兵力南窜、北部据点空虚的时机,深入敌后,奇袭水银矿。这一行动既能解老岭之围,又能打乱日军的军事部署,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晨曦微露,七区队两个连在英武山关系人尤臣的带领下,向北方的东老岭进发。行进过程中,发现东西两面的日伪军正朝着英武山方向夹击而来。七区队主力迅速抢占东老岭的制高点,占据有利地形。同时,派出一个班,在东西两面敌军前进方向的大小山头上,时断时续地鸣枪,并佯装向南转移,诱使南面的敌人继续前行。随后,这个班又向西游动,迂回到西部敌军的右翼,鸣枪射击。日军误以为这只是地方游击队的骚扰,便继续向南推进。而七区队主力则趁机迅速北进,在靠近水银矿的偏岭石、石门子一带隐蔽起来。
18日晚,马骥队长与地方干部杨文楼、潘凯等人,共同研究作战计划。他们通知电工、中共地下党员万振亭,待机切断矿区电源,并组织群众带上骡马、驴驮子,准备抢运战利品。一切准备就绪后,部队在天亮前进入战斗位置。一连负责从南山发起主攻,二连在东山提供掩护,地方基干民兵则在西山担负警戒任务。
19日清晨6点,正值矿区工人准备上班、伪职员和矿警起床之际,七区队按预定计划发起攻击。负责掩护的二连率先打响第一枪,火力瞬间封锁了整个矿区的路口和交通要道。听到枪声,万振亭迅速拉下电闸,矿区顿时陷入一片漆黑,电网也失去了作用。担任主攻的一连战士如猛虎下山,迅速冲进矿区。守护矿区的矿警们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成了俘虏。矿长兼地质研究员屿岛听到枪声后,企图取枪抵抗。就在这时,两名七区队战士冲进他的卧室,几乎同时开枪,一枪击中他的右手腕,手枪落地,另一枪击中其胸部。屿岛惨叫一声,倒在床上。
枪声停止后,上千名矿工、五六百名群众带着五百多个驴、骡驮子涌入矿山,与战士们一起打扫战场,搬运战利品。此次战斗,七区队缴获黄炸药5万余斤,机枪1挺,手枪10余支,步枪20多支。部队还将矿山上的大批粮食,当场分发给矿工和当地百姓。随后,炸毁了矿山的所有设备,成功撤离战场。
七区队奇袭水银矿,是当地自主游击战役的重大胜利。此次行动成功运用“围魏救赵”策略,有效阻止了日军对当地矿产资源的掠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当地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
来源:青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