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已深,青纱帐铺展于坡前,秦皇岛卢龙县的田埂地边,一派绿意盎然。80多年前,这里曾民不聊生,战火纷飞,中共晋察冀第十三军分区第八地区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使得这片土地承载了铁与火的记忆,镌刻着当年的战火与硝烟。
1943年,按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指示,中共冀东地委改建为中共冀热边特委,晋察冀第十三专署改建为冀热边行署,同时对全区范围的原有地区队进行调整,在迁卢抚昌新组建第八地区队,队长周家美(曾化名田川)。
第八地区队下设5个连,一、二连由十二团抽来的连、排骨干组建,将冀东第一抗日义勇队、迁卢抚昌基干队、迁卢抚昌游击大队分别改编为三、四、五连。刘鹤、高恒、刘海洲分别任三、四、五连连长。
受晋察冀第十三军分区、联合县委双重领导,第八地区队主要活动于迁卢抚昌地区。
第八地区队成立后,夜袭卢龙城,伏击龙凤河,智取大横河炮楼,攻克燕河营,奇袭夹河滩,血战白家窝,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943年7月,田川与教导员刘光涛商定,指挥三连夜袭卢龙城,打好八区队第一仗。
盛夏的一个傍晚,侦察排长胡贺山和侦察员吴正功、彭贵福、于凤鸣、周士昌等6人,从城东的茆家沟出发,沿着被青纱帐掩映的崎岖山路,直奔县城。
胡贺山和吴正功向墩台附近的爬城地点摸去。很快,二人爬上城墙,顺城墙大摇大摆向南走去。走不多远,只见前面敌人岗哨拉开枪栓,喊道:“口令!”胡贺山沉着镇静,回道:“你穷诈唬啥?”果然这个方法很灵。听口气,岗哨以为是长官查哨,便放松了戒备。
眨眼工夫,吴正功用枪对准了岗哨的胸膛。随后脱下伪军的服装给自己穿上,又把伪军的嘴堵上,五花大绑交给了后面跟上来的彭贵福等人。
胡贺山、吴正功顺利地解决了城墙上的3道岗哨,来到城门楼前,后面的彭贵福、于凤鸣等4人也相继跟了上来。他们解决了把守东门的一个班伪军,收拾了炮楼里的伪军,干掉了瓮圈里的东门派出所所员。一切做完后,彭贵福等人急速去砸开锁头,打开东城门。
正好三连二排长宋宝权带着队伍赶来。战士们犹如猛虎下山,冲进城里。宋宝权留一个班扼守东门,胡贺山带一个班配备两挺机枪,监视、封锁日本守备队。副连长张志魁带领两个排担任主攻,直扑伪自卫队联队部。连长刘鹤带人已埋伏在城西青龙河沿,以防不测。
各路指战员迅速逼近各自的战斗目标。这时,两个查哨的日军来到东门。宋宝权见势不妙,等他们走近了举起枪把儿,搂头盖脑一下子把一个鬼子打下城去。另一个鬼子慌了手脚,仓促开枪。没等他放第二枪,三连一个战士已把子弹射入他的胸膛。伪军联队部的敌人听到枪声,在院子里乱喊乱窜。趁敌慌乱中,张志魁带着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几十颗手榴弹一齐向敌人砸去,随即冲进院里。受伤的敌人嗷嗷嚎叫,举手投降。
日军守备队见伪联队部遭到袭击,发动增援部队来支援。这些敌人刚到门口,先是遭到机枪、排子枪的封锁,接着便是雨点般的手榴弹迎面砸来。
城内其他据点的伪军,听到枪声,惊恐万状。他们明知联队部遭了袭击,却无一出兵增援。就这样,八区队三连夜袭了卢龙城,把整个城池搅得翻江倒海,吓得敌人胆战心惊。清点战果,打死日军2名,伪军20余名,俘虏伪军100余名,缴获步枪200余支、轻机枪1挺、短枪10余支。
第八地区队打出了我军的士气和信心,建立了丰功伟绩,为冀热边抗战史册增添了光辉一页。
记者手记:
民族精神热血铸就
历史的重量,往往由这些细微处的勇气托起。当侦察员在黑暗中无声制敌,当突击队利刃般刺入洞开的城门……这些瞬间构成的图谱,深刻诠释何为“神勇”。
重述这场战斗,不仅是还原一段功绩,颂英烈之功勋,更是提醒我们,民族精神的血脉,正是由无数个抗战英雄用一腔热血铸就。在和平岁月的今天,重温这些历史事件,仿佛又触摸到那份沉着而坚韧的力量。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