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杖子水银矿突袭战:勇捣敌巢的铁血传奇
清晨的阳光洒在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周杖子村的山间。82年前,这里曾爆发一场惊心动魄的突袭战——周杖子水银矿战斗。八路军冀东军区七区队在此成功实施了一场突袭,一举摧毁日军水银矿,击毙日伪矿长屿岛,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20余支、手枪10余支、大量弹药以及粮食2万余公斤,创造了冀东抗日战场上的经典战例。近日,记者深入这片英雄的土地,探寻那段鲜为人知的抗日传奇。
周杖子水银矿旧址。 (青龙满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中心供图)
仲夏时节,草木繁盛。6月21日,记者走进青龙满族自治县档案馆。翻开泛黄的《青龙县志》,周杖子水银矿战斗的场面仿佛浮现在眼前。
1939年,日军在青龙的周杖子发现了水银矿,1940年开始进行掠夺性开采。到了1943年秋,该矿已有从青龙、平泉、建昌及东北等地抓来或雇用的200多名工人,人手不够,日军又从当地征民役、抓民工。为了奴役和镇压工人,日伪组织30人成立日伪矿警队,日本军官任队长。他们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对矿工任意打骂、迫害,还经常对矿山周围的村庄烧杀抢掠。此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在华北实施“治安强化运动”,对冀东抗日根据地展开疯狂扫荡。周杖子水银矿当时是日军在热南地区(今河北东北部)最重要的军工原料基地,年产水银量可观,专门用于制造雷管和引爆装置。
在周杖子水银矿旧址,记者看到,虽然主要坑道已被封堵,但山体上密布的矿洞痕迹仍清晰可辨。在村里老人的回忆中,留下这样的悲惨故事:“矿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稍慢一步就会挨鞭子;日伪军在矿区修了炮楼,拉了铁丝网,日伪矿警队经常以‘杀一儆百’的方式镇压矿工,矿区四周架设的电网,成了吞噬生命的死亡线;矿工都是被抓来或雇用的老百姓,每天在刺刀下干活儿……”
受苦受难的矿工,早就盼望八路军到这里狠狠打击这些豺狼,为人民报仇。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43年9月19日凌晨,在地方民兵配合下,七区队精心布置,袭击了周杖子水银矿。“日伪矿警们刚起床,连裤子都没穿好就当了俘虏。”村里的老人详细还原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守护矿区的日伪矿警们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成了俘虏。日伪矿长屿岛听到枪声后,企图取枪抵抗。两名七区队战士冲进他的卧室,同时开枪,一枪击中他的右手腕,手枪落地,另一枪击中其胸部。屿岛惨叫一声,倒在床上。
枪声停止后,当地群众带着驴、骡子涌入矿山,与战士们、矿工一起打扫战场,搬运战利品。部队还将矿山上的大批粮食当场分发给矿工和当地百姓。随后,炸毁了矿山的所有设备,撤离战场。
七区队突袭水银矿,是当地开展自主游击战的一次重大胜利。这次突袭有效阻止了日军对当地矿产资源的掠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当地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风掠过矿区的松林,仿佛仍在传颂着那场战斗的故事。这片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土地,正期待着更多人前来聆听它的故事,守护它的荣光。
记者手记:
永不褪色的记忆
烽烟散尽八十载,青史长铭抗战魂。站在水银矿遗址的碎石堆上,微风送来山花的清香。80多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岩缝间残存的朱砂矿渣,依然泛着暗红色的光泽,就像永不褪色的记忆。
这场战斗最打动我们的,不仅是战士们的英勇,更是那种在战斗中寻找战机的智慧。当日军重兵压境时,七区队没有硬拼,而是像一柄手术刀,精准刺向敌人最薄弱的环节。
下山时,夕阳给群山镀上金边。恍惚间,我仿佛看见那些年轻的背影,正扛着缴获的枪支,消失在密林深处。他们的故事,将永远在群山间流传。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