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烽烟散尽八十载,青史长铭抗战魂。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青龙报道》与县委党史研究中心联袂推出《烽火记忆》特别专栏。专栏以尘封的珍贵史料为经纬,以鲜活的口述实录为注脚,全景式铺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青龙儿女浴血山河、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壮丽史诗。让我们赓续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共同谱写青龙“赶超跨越”辉煌篇章。
长城脚下的浴血阻击战
1943年8月28日,初秋的冀东大地已有丝丝凉意。彼时,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冀东地区推行残酷的“治安强化运动”,妄图扑灭当地的抗日烽火。驻扎在义院口的日军指挥官,从山海关、上庄坨、石门寨等地纠集日伪军400余人,在义院口完成集结后,兵锋直指花厂峪,企图对凌青绥联合县工委和办事处发动围剿扫荡。
为确保行动成功,日军汲取以往失败教训,采取突然袭击和引诱战术,妄图将抗日武装主力引出大山,以实现正面围歼。然而,凌青绥联合县工委早已通过情报网络,掌握了敌人的阴谋。工委书记刘光路迅速与七区队队长罗文、副队长马骥等人商议,制定了周密的伏击作战计划。
为将敌人引入预设伏击圈,七区队选派4名侦察员乔装成当地农民,故意在敌人面前现身,并佯装惊慌失措,向日军透露200余名八路军已逃往口里的假情报。日军信以为真,放弃了原本进入靴脚沟的计划,转而向南追击七区队。
花厂峪长城口,地势险要,是阻击敌人的绝佳阵地。七区队三连在连长周子丰的带领下,隐蔽埋伏在第一道城墙的柴草之中;一、二连在副队长马骥的指挥下,分别占领了长城口南北两侧的高峰,对花厂峪形成了三面合围之势。
下午3时,日伪军抵达花厂峪村头。日军指挥官见此地双峰夹峙,地形复杂,怀疑四周设有八路军埋伏,遂下令停止前进,并用重机枪和迫击炮展开火力侦察。埋伏在长城垛口和柴草中的三连战士,面对呼啸而过的子弹和燃烧的火焰,始终保持高度的纪律性,坚守阵地,纹丝不动。见没有任何异常反应,日军指挥官认定此处没有埋伏,便下令继续向花厂峪推进。
当敌人大部队蜂拥至城楼下时,周子丰果断举枪下达攻击命令。刹那间,手枪、步枪、机枪和手榴弹如疾风骤雨般射向敌群。日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纷纷后退。
短暂慌乱后,日军迅速组织起反扑。他们架起3门迫击炮和十几挺轻重机枪,向八路军固守的城楼发动猛烈炮击。在敌人强大的火力压制下,三连暂时放弃第一道城楼,撤至西城墙继续抵抗。日军占领第一道城楼后,依托有利地形,以密集火力向八路军阵地扫射,企图掩护大部队冲过关口。
关键时刻,马骥带领一、二连从南北两侧同时发动攻击。两个连的火力交织成一片火网,冲锋号响彻山谷。南、北、西三面的八路军战士奋勇出击,三连趁机重新夺回第一道城楼。日军恼羞成怒,重新调整部署,将讨伐队撤至后队,以日军为前锋,向三连阵地发起疯狂冲锋。在强大的火力压制下,八路军第二次撤至第二道城墙。
面对严峻形势,担任正面阻击的周子丰果断做出两项大胆决策:一是挑选两名神枪手,集中火力射击日军指挥官;二是组织战士搭人梯,夺取敌人火力最集中的城楼豁口中的机枪。两名射手交替射击,成功击中日军指挥官脑门,日军阵营顿时陷入混乱。与此同时,几名战士悄悄摸到第一道城墙根下,搭起人梯,顺利拽出机枪,并将捆绑在一起的10枚手榴弹塞进豁口。周子丰站在城墙上,振臂高呼:“同志们,打倒日本侵略者,杀呀!”在他的带领下,三连指战员向第一道城墙上的敌人发起猛攻。南北两侧的一、二连也乘势冲出掩体,对日军形成三面夹击。在八路军的强大攻势下,日军失去斗志,撤出第一道城墙阵地。由于指挥官毙命,日军指挥系统瘫痪,部队在峡谷中乱作一团,只能被动挨打。
激战持续了4个小时,至晚上8时左右,双方暂时停止攻击,进入对峙状态。深夜11时,在夜幕、密林和长城高墙的掩护下,八路军悄然撤出阵地,返回花厂峪靴脚沟营地。日军对此毫无察觉。次日清晨,日军再次集中火力向八路军阵地狂轰滥炸,当他们进入阵地时,才发现八路军早已撤离。
此次长城阻击战,八路军共毙伤伪军100余人、日军7人,其中包括驻山海关日军指挥官,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战斗不仅成功保护了凌青绥联合县工委和办事处,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极大地振奋了当地民众的抗日热情,为冀东地区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青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