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保定:百万吨垃圾山变身生态绿丘)
深15米,地面堆高17米,覆盖面积达15.96万平方米,垃圾填埋场完成从“土地裸露”到“绿意盎然”的华丽蜕变——
百万吨垃圾山变身生态绿丘
保定日报记者 郝子帅 王艳娇 通讯员 郝长鸿
微风拂过,碧绿的草浪层层翻涌,纯白野花在暖阳下肆意绽放,三五只鸟儿结伴掠过,一幅生态美景映入眼帘。
5月20日,市执法局环卫服务中心填埋场封场工程全面竣工。这座位于东风路与东二环交口东侧,深15米,地面堆高17米,覆盖面积达15.96万平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终于完成从“土地裸露”到“绿意盎然”的华丽蜕变。
这座垃圾填埋场2001年投入使用,主要处理主城区生活垃圾,2017年完成使命。如今,经过封场治理、生态修复等系统性工程,垃圾山裸土层被覆盖上防渗膜与营养土层,耐旱植被扎根生长,荒芜之地披上绿装。
从“灰色伤疤”到“城市绿肺”,这场“生态逆袭”不仅重塑城市地貌景观,更彰显“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城市发展交出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兜”住生态底线,构筑填埋场无害化“双重壁垒”
工作人员进行除草工作。郝子帅 摄
“回顾垃圾处理的发展历程,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目标。”市执法局环卫服务中心副主任王伟回忆,在垃圾处理的发展历程中,从早期简易堆填到现代化处置的转变,见证着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进步。
2001年,一座库容达372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建成投用,它严格遵循国家卫生填埋标准,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有效阻断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填埋场采用‘水平防渗+垂直防渗’的全方位防护体系,像‘锅’一样把垃圾兜起来。”市执法局环卫服务中心技术科科长兰杰说,生活垃圾产生的恶臭气体,存在危害环境和居民健康的隐患。实现“无害化”处理,既是守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市民生命健康的关键之举。
为此,垃圾填埋场防渗膜特别选用韩国进口HDPE材质,这种膜具备出色的防晒性能,且耐腐蚀、耐磨损,使用寿命长,为地下水构筑起坚实的防护屏障。作业期间,除臭和消杀工作同步进行。为防止蚊虫滋生,工作人员定期喷洒消杀药剂。针对垃圾产生异味,采用生物除臭药剂,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进入卫生填埋阶段后,环卫服务中心采用分区分单元的精细化作业模式。填埋垃圾后,使用德国进口压实机进行高强度碾压,确保压实率达90%以上,以此有效控制填埋体后期沉降风险,保障堆体结构稳定性,最大化提升空间利用效率,为后续生态修复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直至2017年7月,填埋区停止接收生活垃圾,长达17年的填埋作业画上句号。
千吨垃圾“焚烧新生”,智慧转运站打通城市处理“最后一公里”
纯白野花在暖阳下肆意绽放。郝子帅 摄
不进行填埋处理,主城区每日千吨的生活垃圾又该去往哪里?
2017年,垃圾转运站正式运行,环卫服务中心实现垃圾处理从“填埋”向“焚烧”的系统性变革。
“转运站投用后,生产科的工作重心转向‘精细化管理’,通过垃圾过磅称重,实施‘科学派位’调度,确保单个容器荷载不超限,最大化提升设备使用效率。处理能力从早期日均1000吨提升至2020年1200吨,实现‘日产日清’,保证生活垃圾无积存。”生产科相关责任人霍景超说。
焚烧处理的优势在此过程中逐步显现,密闭化运输体系杜绝异味扩散与渗滤液泄漏,实现废物资源化。
作为城市生活废弃物的“最终处理器”,中心承担着主城区全品类处置任务:非管网连接公厕的粪便通过专用粪便处理系统集中处置;洗扫车收集的泥沙与居民生活垃圾均在此完成末端消纳……堪称守护城市环境的“最后一道关卡”。
随着城市治理精细化需求提升,中心职能从传统生产单位逐步转型为“环境卫生服务枢纽”。
“中心拥有全市唯一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该站采用国内先进垂直压缩设备,在河北省处于领先水平,能快速、高效完成生活垃圾处理、转运工作。”生产科相关责任人霍景超说,中控室作为转运站“智慧大脑”,可以实时调度垃圾车分流,预判车辆负载峰值,动态分配压缩容器,确保压缩容器空间最优利用,完成安全管理与车辆指挥同步推进,保障作业高效有序。
自2021年,环卫服务中心强化内部管理以来,以职能扩展为契机,深化数据分析与问题闭环处理。目前,主城区6家保洁公司作业车辆全部配备GPS定位系统,实现作业轨迹实时监控,推动环卫作业从“经验管理”向“数据驱动”转型。
覆土成绿丘,废气化清风,生态封场工程绘就“蝶蜂共舞图”
2024年12月,随着最后一层覆土覆盖完毕,这座承载着城市17年生活垃圾处理使命的填埋场正式完成生态封场工程。通过堆体整形、终场覆盖、填埋气体收集系统、雨水收集导排、渗滤液导排系统、生态修复系统等全链条施工,构建起集污染防控、资源循环、生态重塑于一体的立体防护网,实现填埋气体100%收集处理、渗滤液全封闭导排处理的环境治理目标。
封场顶部,宛如一片绿色海洋,白三叶沐浴阳光如浪花翻涌,44个沼气收集井如精密的“地下触手”,将管道延伸至防渗层下5米深处,持续捕获垃圾降解产生的沼气,通过专用管网输送至场边的“火炬”焚烧装置,使可燃气体充分燃烧,完全杜绝安全隐患。
“5月份正值封场景观最美时节,遍山绿野,蝶蜂飞舞,还有喜鹊、麻雀等鸟类在这里安家筑巢。”王伟说,“当前,填埋场内沼气还未完全排清,堆体沉降未完成,还有坍塌隐患。中心计划待堆体进入稳定期后,该区域作为生态游园对市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