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离希望最近的地方 生命的微光在这里汇聚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廊坊院区百名“国家队”专家义诊侧记
清晨的廊坊还带着几分春寒,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廊坊院区门诊两侧的帐篷里却早早被暖意填满。4月19日,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一场集结百名“国家队”肿瘤专家的义诊活动在此拉开帷幕。这里没有冰冷的仪器声,取而代之的是低声的询问、耐心的解答,以及一双双重新燃起希望的眼睛。
义诊活动拉近了我们和希望之间的距离
早上7点不到,永清县三圣口乡的刘先生就带着妻子攥着病历袋站在了队伍最前端。上午9点,义诊活动正式开始。“在廊坊能见到这么多国内顶尖级的医学专家我觉得机会太难得了,为了不耽误看病六点我们就从家里出来了,这次就是奔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邱斌来的。”刘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妻子身患肺部腺癌,去年在北京院区有幸参加了义诊活动,也是在邱斌主任的诊疗和鼓励下进行了左肺上叶切除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刘先生说话间,先将纸质报告单放在桌上,然后又将笔记本电脑递到胸外科主任医师邱斌的跟前,将他收集的每个电子版影像资料显示给医生看。
义诊桌前,邱斌仔细的查看着那一摞厚厚的纸质报告单,又对照着电脑上的影像资料,笔尖在纸上圈画出关键点:“您看,从电脑片子上看,早期咱们手术切除病灶后非常成功得控制住了病情蔓延,您的各项检查指标都很正常,控制的非常好。核磁,CT每半年检查一次这个您一定要记住。”医生边翻看电脑,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刘先生夫妻提出的各种问题。听完医生的讲解,刘先生夫妻紧绷的肩膀渐渐松弛下来,相视一笑,满意地离开了诊台。
这样的场景在义诊区不断上演。不少患者手持病历资料从北京、天津及河北各地慕名而来。一位来自保定市的肺癌患者家属表示:“平时挂‘国家队专家的号要等很久,这次能在家门口得到顶尖团队指导,心里踏实多了。”
义诊现场,来自肺部肿瘤、消化系统肿瘤、乳腺肿瘤、妇科肿瘤、泌尿肿瘤、淋巴瘤、浆细胞肿瘤以及肿瘤内镜等领域的专家们,将诊台化作“临时战场”,有人伏案绘制手写流程图,有人对着阳光比对CT片,还有人把专业术语翻译成家常话:“就像除草要连根拔,咱们先用药物把肿瘤‘饿瘦’再切干净。”
专家云集解疑难 科学防癌暖人心
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布局,此次将“国家队”资源倾注于廊坊院区义诊,恰是对宣传周主题的生动诠释。当防癌知识从展板走进人群,当顶尖技术跨越地域限制,那些曾被阴霾笼罩的生命,正在这里遇见破晓的微光。
“这不仅是义诊,更是一堂生命教育课”。来自秦皇岛的患者家属张阿姨哽咽了。“专家不仅耐心分析病情,还教我如何调整心态,这样的关怀太珍贵了!家里有癌症病人真是一家人状态都不好。我看着他吃不下,睡不下也心疼。听专家这么一说,我决定我要多陪着老伴走走看看这世界的美好,陪他一起面对。”张阿姨的老伴去年查出身患小细胞肺癌,听了专家的耐心解答,张阿姨终于可以勇敢的面对老伴的病情了。
活动现场,专家们将人文关怀融入专业诊疗,针对患者焦虑情绪进行心理疏导,许多家庭带着厚厚的检查单辗转多个诊台咨询,专家团队细致梳理治疗方案,让患者重燃信心。
下沉优质资源 筑牢防癌屏障
作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廊坊院区同期开展基层健康讲堂、线上科普直播、癌症康复者交流等活动。院区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家队’医疗平台,我们不仅要提升诊疗水平,更要推动癌症防治关口前移。未来将持续通过区域协作,将优质资源辐射至基层社区。”
义诊活动吸引了大量京冀及周边百姓前来进行咨询,现场共有80名专家,为1482人次提供了义诊咨询,40名医生为患者提供门诊诊疗服务,完成各项医技检查近百人次。但比数字更珍贵的,是医院里逐渐消散的焦虑,是患者手中密密麻麻的笔记,是微信群里不断弹出的“已预约后续治疗”。一位专家脱下白大褂时感慨:“我们不仅是治病,更是播撒火种——让科学防癌的理念真正扎进土壤。”
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廊坊院区采取线上线下结合、院内院外互相补充、多种媒体矩阵齐发力的方式进行广泛科普宣传。廊坊院区组织多名肿瘤专家参加癌症防治科普节目,并走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大中院校等进行健康宣讲,把肿瘤防治知识送到市民、群众家门口,专家们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防癌抗癌科普宣讲,受到了当地百姓们的广泛好评。
随着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国家队”的肿瘤防治力量正持续为百姓筑起生命健康的坚实防线。廊坊院区将继续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缓解北京就医压力,同时还将在癌症筛查、规范化诊治等方面持续为广大百姓提供更多服务,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区域肿瘤防治水平,为京津冀群众百姓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通讯员 马颖劼 马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