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风情<328> | 清西陵的营房建置)
营房是管陵衙门办公与护陵士兵居住的地方,清西陵界内共有营房几十所,其规模大小、房舍多少虽不尽相同,但建筑形式是相似的。
营房门为一所营房建筑的出入口,根据地形不同,数量多少不等,一般是二、三个或四个门,门洞宽一丈二尺,顶高一丈九尺,布瓦硬山顶。门楼内有门框、门簪,朱门两扇无门钉。门楼两侧有围墙,高约一丈二尺,八字形墙顶,有的是布瓦盖顶,有的只覆以灰背。墙身多用山东临清特制的城砖垒砌,油灰勾缝,也有的围墙系用毛石砌成。
营房围墙内房舍整齐有序,等级排列分明。每所营房有主街一至二条,主街两侧又有小巷若干。每条主街有水井一至二眼。从布局上看,户户相对,巷巷相对,建筑形式也大体如一。根据驻防官兵的衔制等级不同,住房也不相同,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即衙门处所,官员住所和士兵住所。
衙门处所前多有石雕狮子一对,而后是大门,进门后为穿堂跨院。以级别较高的泰宁镇衙署为例:进门后有东西厢房各五间,五檩六明柱,卷棚布瓦顶。正北有穿堂殿五间,一明四暗,进深三间,硬山布瓦卷棚顶。过了穿堂殿又有东西配殿各五间。正北为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附以廊,是总兵办公的地方。其布局规划也相当完备气派了。
官员住所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前面有大门,门内有影壁;而后是厢房,为晚辈及仆人居住的地方,正房是长辈及一家之主居住的地方。所有房屋均为布瓦顶,施饰苏式彩画,没有围墙而用房屋后檐代替。院内植花草和盆景,幽雅舒适。士兵住所较为简单,一般是三间房,正面有门楼,四周有围墙,形成一个较宽敞的院落。
据《易水志》记载,雍正八年,西陵界内已建营房衙署分为:贝勒府二所、公府一所、大人宅十一所、侍卫营四十八所、金银库与祝版房各一所、八旗营房三百六十二间、礼部与工部的衙署二百八十二间、牛羊圈官署役房一百二十四间、内务府执事人及内监房一百九十一间、妃园寝官员执事人员房八十九间、端王及阿哥园寝执事人房四十间、怀王园寝执事人员房一所、总理衙门一所、副将守备官衙署马步兵丁营房六百六十八间。
乾隆元年改协为镇,设总兵衙署一所,一百二十间房;千总衙署二所,瓦房十二间;把总衙署四所,瓦房二十间;外委把总衡署四所,瓦房十二间;千把外委亲丁卯,瓦房六十间。添设马步兵二百名,团瓢二百一十二间;三营拨归梁各庄马步兵丁一百七十五名,团瓢三百五十三间,马棚八十六座,中军游击街署一所。又把总街署二所,外委衙署四所,左营守备衡署二所,千总衙署二所,把总衙署二所,外委衙署四所,以上共瓦房二十六间;亲丁卯瓦房五十六间,马步兵团瓢七十六间,马棚一百一十四座。乾隆二年又添设千总衙署一所,瓦房六间;把总衙署一所,瓦房五间;亲丁卯瓦房二十二间,兵丁团瓢一百七十八间。泰宁镇教场添设演武厅三间,抱厦三间,团瓢六间,地六十四亩。
以上两份关于营房建置情况的记载,只是清西陵始建阶段的数字,而后随着嘉庆、道光两朝帝后妃的陆续入葬,营房亦相应增多,形成了庞大的封建军事官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