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吃大艺<55> | 小果子大花样,一串糖葫芦的甜蜜故事)
“都说冰糖葫芦儿酸
酸里面它裹着甜
都说冰糖葫芦儿甜
可甜里面它透着酸..”
一首《冰糖葫芦》勾起了多少人的童年记忆
又让多少人留恋它的酸甜
小时候
糖葫芦都是用山楂做的
现在
糖葫芦的花样也越来越多
吃在嘴里,甜进心里
可你知道糖葫芦有着怎样的故事?和老保定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糖葫芦又名冰糖葫芦,老少皆宜,它不仅好吃,而且还十分好看。红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出售它的人往往把一只只糖葫芦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像一棵结满硕果的小树,很是诱人。
冰糖葫芦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相传起源于大约八百年前的南宋绍熙年间。绍熙年间,宋光宗赵惇最宠爱的黄贵妃生了病,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都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只好张榜求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合贵妃口味,贵妃按照这个办法服用后,果然如期病愈了。后来这种做法传到了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就成了现在冰糖葫芦。
保定西部山区盛产山楂,在生活中老百姓很早就认识到了山楂有助消化的药用功效,把山楂同冰糖连在一起食用或许根本就不是什么皇宫的发明,而是老百姓在吃山楂和糖时的偶然发现,并经过多年制作,逐渐形成传统的制作方法。
保定制作冰糖葫芦既简单又不简单,关键技术是熬糖。先将白砂糖放到锅中,加入清水浸透白糖后,一边加温一边搅拌,等到锅内的糖液全部煮沸,就可以停止搅拌,但要继续小火加温。听到锅内有劈啪响声后,熬糖的师傅会用筷子蘸一点儿糖液放入水中冷却后,用牙咬一下。如果粘牙,就需要继续加热;如果不粘牙,有吃水果糖的感觉,证明火候已经恰到好处。二要把握好糖的粘稠度,稠了蘸不起来,稀了在红果上挂不住。另外还要将山楂去核,方法是用小刀在山楂的中间一转将核取出,还要保持山楂的完整无缺,然后用竹签穿成山楂串,在糖锅中一滚粘满糖液,拿出来在抹着食油的木板上用力摔一下,糖葫芦上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大糖片,既显得糖液充沛,又美观好看。同时,还可以在山楂上用刀划出豁口,夹上花生仁、核桃仁或苹果等,就可以做出花样冰糖葫芦。
保定的冰糖葫芦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名小吃,在省内远近闻名。冰糖葫芦在宋代和明代,就出现了蘸糖的单个红果,叫做“糖堆儿”。到了清代,为食用方便,出现了穿成串的糖葫芦。
现在,糖葫芦品种花样繁多,款款诱人,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街头食品。大文学家鲁迅先生曾写过“我赠爱人双明珠,爱人赠我冰糖葫芦”的名句,保定这冰糖葫芦里边,就包含着这隽永甜美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