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冶新能源承载着将中国五矿海外矿产资源深加工为国内新能源材料的初心使命,是国内首创红土镍矿到三元前驱体全链条生产的企业,也是京津冀地区唯一的三元前驱体生产和三元电池黑粉综合利用企业。“十四五”期间,公司坚持业务、管理“专精特新”发展战略,始终以“科技+智造”为核心引擎,逐步实现三元前驱体从5、6系中镍到8、9系高镍、超高镍的产品型号跨越;氧化钪纯度从98%到99.99%的技术突破;硫酸镍从工业级到电池级再到电镀级的质量提升;电池回收锂收率从85%到95%的工艺革新。
公司三元前驱体年销量位列全球前十,可装配50万辆纯电动车;电池级硫酸镍持续保持国内前三,二期投产后将跃居首位;氧化钪产销规模稳居全球第一。面对行业持续“内卷”,公司稳健经营,“十四五”期间保持连续盈利,行业影响力持续增强。从起步加速、到稳步高速,凭借鲜明产业特色,公司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以科技提质、智造赋能的亮眼答卷,为中国五矿成立75周年献礼。
![]()
传承“红色基因”,矢志新能源材料智造
“矿业报国、矿业强国”是中国五矿融入血脉的初心使命。本世纪初,中国五矿所属中国中冶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投资建设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红土镍矿,为保障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做出重大贡献,并为红土镍矿采选冶烙上“报国强国”的“红色基因”。
从红土镍矿到新兴产业,从稀土资源到高端材料,我们沿着“一带一路”探寻新的机遇,从莫尔兹比港到世界级港口曹妃甸,这一“红色基因”在中冶新能源发展历程中充分传承与弘扬。八年前,我们立足曹妃甸,开启红土镍矿资源深化利用与新能源材料研发生产之路,“报国强国”初心落地生根。在一期达产达销基础上,前瞻布局二期项目,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2025年实现全面投产。
八年来,中冶新能源始终坚持将红色基因融入企业发展,通过构建“五彩党建”品牌体系,深入开展“党旗飘扬、党徽闪光”行动,聚焦生产经营痛点,深化“科技+智造”理念,广泛开展“党建+”项目,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形成“党建促业务、业务强党建”良性循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企,一体推进“三不腐”,企业始终保持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现有7个党支部,党员115名,增长38%,党员占比20%,红色根基更加牢固。
在红色基因传承与高质量党建双重驱动下,公司聚焦新能源材料主业持续做强做优。经历从跟跑到领跑,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引擎,在这条既充满挑战又令人自豪的新能源发展道路上,中冶新能源是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奉献者。我们坚守初心、矢志不渝,专注打造新能源材料“科技+智造”品牌,赓续红色血脉,助力国家战略。
成品车间党员突击队开展技术攻关
![]()
“科技+智造”,构筑高质量发展核心优势
以科技突破生产新技术
“十四五”期间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主要产品实现重大跨越。
从“深加工”到“精加工”
以技术积累驱动产品升级。投产初期溶液杂质高、产品系列单一,通过汲取并快速转化集团内各单位的先进技术、经验,次年即实现5系前驱体产品导入主流厂商,站稳市场。同时,前瞻布局中高镍、富锂锰等系列产品,2023年起5系产品需求大幅下滑时,高镍、超高镍产品占比从5%跃升至44%,成功弥补5系损失市场份额;中镍高电压产品成功供给国内头部电池企业、富锂锰基已具量产能力,完成从单一低端向丰富高端、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跨越。
以技术创新提升产品优势。短流程制备三元前驱体工艺有显著成本优势,但随着行业技术快速迭代和日趋严苛的杂质要求,短流程工艺面临严峻挑战。通过创新应用高酸浸出与溶液深度净化技术,溶液质量达到晶体制备水平,在确保产品性能的同时持续改进短流程的短板,有效提升产品优势。以工艺优化深挖产能潜力。通过优化工艺与设备配置,年产能由1.5万金吨镍提升至2.2万金吨,增长47%;三元前驱体年产能由投产初的2.5万吨提升至4.5万吨;硫酸镍实现从工业级到电池级品质跃升,日产量由100吨提升至160吨,并开发出电镀级产品,切入高端应用领域,附加值显著提升。三元前驱体与硫酸镍从“深加工”到“精加工”跨越,“专”“精”名片更亮,行业影响不断增强。
![]()
三元前驱体小型试验线
从“零起步”到“全球领先”
突破提钪技术,开启规模应用。在全球范围内以自有技术首次实现红土镍矿产业化提钪,同时迈向大规模生产,极大降低成本,为钪系材料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航空航天、氢能、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大规模应用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保障,显著增强国家战略资源自主保障能力。红土镍矿钪资源高效回收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获评“2021年度中国有色金属重大技术创新”。
布局材料研发,打造先发优势。依托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形成短流程制备4N高纯氧化钪及低偏析铝钪中间合金规模化制备等“国际领先”技术,实现从钪资源提取到材料制备技术跃升。依托河北省钪系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平台取得多项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联合注册我国首个6系铝钪合金牌号6E05。以“产学研用”合作实现了技术和产业拓展,联合开发了新能源汽车用电池壳材料等6款合金材料、3款新材料,为行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搭建发展平台,引领行业发展。着力构建了完整稳定高效的产销供应体系,“十四五”期间产销量居全球首位。2024年牵头举办近年来国内钪产业规模最大的创新交流会,深化高端钪基材料产业化合作,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动,为中国五矿培育下一个全球第一的金属品种,向着千吨氧化钪市场需求和千亿级钪基材料产业规模的“两千”发展愿景迈进,推动我国钪产业创新发展。
![]()
产出铝钪中间合金产品
从“原矿资源”到“循环经济”
利用地域优势,破解原料困局。依托两个“唯一”地域优势及曹妃甸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区政策与国际深水港物流便利,以及中国资环集团在天津的产业布局,为进口黑粉创造条件,构建起多渠道、高保障的原料供应体系,破解原料困局。发挥产业优势、培育集群动能。建成投产五千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示范线,开发和优化多项技术,形成“优先提锂+镍钴锰短流程深度净化提取”的特色工艺,锂、镍钴回收率分别达95%、98%。依托示范线“一线三用”模式,实现废旧电池、镍钴废料、MHP原料循环处置,解决了原料来源多样化难题,回收镍金属超千吨,为后期回收项目提供技术储备、经验积累及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协同优势、汇聚发展合力。将进一步强化集团上下游产业链协同优势,在现有3.5万吨矿产镍处理能力基础上,规划建设三期、四期电池回收产线,形成“矿产+回收”7万吨/年总处理能力,可配套装配100万辆新能源汽车,构建“镍钴原料+三元材料+循环利用”全链闭环,以“旧”电池打造“新”产业,加快打造节能、绿色、高效新质生产力。
![]()
电池回收车间
以“智造”激活发展新动能
“十四五”期间围绕“精益筑基、数智赋能”,以“智造”新优势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精益生产:以精细化管理筑牢提质增效硬支撑
构建“1+2”供产销一体化体系。坚守“以销定产”原则,构建“1+2”供产销一体化滚动计划管理机制,实现生产、供应、销售环节的高效协同。通过精准预判市场需求、科学调配生产资源,产品换型次数减少10%,三元产品库存压缩50%,生产计划精准度大幅提升,有效规避积压浪费。
筑牢“质量+成本”基础。锚定“零缺陷”。健全全流程质量追溯与管控机制,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库全周期闭环管理。“十四五”期间产品合格率提升6.3个百分点,客诉降低52%,质量成本下降42.5%,客户满意度增加5.4个百分点,有效筑牢产品生命线。聚焦“极致降耗”。搭建以单耗压降为核心的精益核算机制,将核算精度从吨级细化至公斤级;通过理论核算辅料消耗、开展“优秀班组”评比激发全员热情;工艺优化、有价金属“吃干榨净”及设备技改多措并举,全流程能耗物耗精准管控,工艺降本17%。
![]()
检测中心
数智赋能:以智能化升级激活生产新动能
搭建高水平自动化。以先进自动化技术为支撑,构建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占比80%,联网率75%,仪控与电控一体化集成,设备运行与报警信息全量集成至数字化平台,基本实现自动化闭环、无人值守,关键工序效率提升20%,自动化水平位于行业前列。
![]()
中央控制室构建高标准“智能工厂”。响应中国五矿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及自身发展需要,依托二期项目,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高标准建成“智能工厂”,集生产管理(MES)、质量管控(LIMS)、设备管理、安全管理为一体,构建“订单-排产-执行-追溯”闭环运营模式。打破了生产、质量、设备、安全等数据壁垒,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质检效率提升89%、人为错误率下降80%,设备“事后维修”向“预防维修”转变,特种作业线上管理、风险动态识别。推动生产管理决策模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
智能工厂系统投用
打造“科技+智造”人才基础
“十四五”期间围绕“科技+智造”强化人才引育与机制创新,筑牢人才基础。
引进优秀人才,优化队伍结构。以二期项目投产为契机,通过“归巢计划”“纳新聚能计划”累计引进急需人才220余名。人才队伍结构实现质的飞跃,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53%,提升17个百分点;硕士研究生增幅57%,博士研究生引进取得突破;高技能人才占比39.7%,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潜力突出的人才队伍。
畅通发展通道,激发队伍活力。构建“管理+专业”双通道体系,清晰划定各序列发展路径和晋升标准,以“潜力+绩效”模型精准识别高潜力人才,通过竞岗竞聘、轮岗历练、项目实践等机制,加速人才成长。搭建创新平台,集聚高端人才。组建技术研究院(天津),充分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构建“引进-培养-评审-激励”机制,打造吸引“科技+智造”高端人才平台,实现人才聚集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为公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
2025年新员工强基培训
融合聚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时期,中国五矿决定将公司管理关系成建制划归五矿新能管理,公司正式归位中国五矿新能源材料产业主航道,从“单点发展”迈向“产业链协同发展”新阶段。
管理关系调整后,公司党委负责人亲自挂帅,指定牵头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融合工作,对照托管事项清单,通过组织重构、制度衔接、系统对接、研发互补、经营协同、人员交流等多维度互融举措,快速实现管理融入、业务融通、文化融合。公司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选优配强经营班子,锚定年度目标任务,系统推进生产经营与整合融合各项工作,实现管理关系平稳过渡。同时,积极把握市场机遇,2025年公司与五矿新能的产品和产能协同数量屡创新高,协同聚合效应日益显现,公司高质量发展进入新篇章。
![]()
管理关系调整仪式
峥嵘岁月七五载,风华正茂向未来。值此中国五矿成立75周年之际,中冶新能源继续聚焦主业,科学擘画“十五五”,不断擦亮“科技+智造”招牌,开拓进取,矢志成为最值得信赖的新材料智造者,为实现“打造全球新能源材料行业的引领者”“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