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里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在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罗慧琴评剧艺术工作室,一群十来岁的“评剧娃娃”唱腔纯正、声音嘹亮,将《花为媒》《乾坤带》等剧目选段演绎得惟妙惟肖,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间吸引了众多群众和评剧爱好者前来观看。
这是唐山市“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工作开展以来,众多名家工作室积极开展文化浸润活动的千百个剪影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自去年9月以来,唐山市以打造市、县两级文化名家工作室为载体,突出冀东优势、彰显地域特色,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将名家工作室延伸到街道乡村,在群众家门口开展文化展示、手工体验、驻场演艺等多类文化浸润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王洪谊曲艺艺术工作室紧邻小学、社区和养老院,今年以来已组织32场学生快板、评书进社区、进敬老院演出,用十多段原创作品传递了曲艺文化的快乐;淼婆斋蜡染工作室开设在丰南区居民楼里,这里成为社区居民休闲交流、欣赏体验的好去处,不时有慕名而来的年轻人拍照打卡。

同时,在唐山市各县域推行试点,以弘扬大钊精神、传承呔商文化为特色的乐亭县,全域创建了40个名家工作室,涵盖美术、泥塑、雕刻等18个艺术种类。这些名家工作室常态化开展了一系列艺术普及和文化浸润活动,累计线上线下1280余场次,线下受众8.6万余人次,线上活动点击量超160万次。

乐亭大鼓老演员赵凤兰和其他5位国家级、省级曲协会员领衔的工作室,每年演出350多场乐亭大鼓、评书,将呔韵乡情传唱到华北、东北一带,为群众送去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名家工作室不断创新“演艺新空间”、推广多种演出样式,让观众能够体验“处处皆剧场,人人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感,充盈着艺术韵味的城市释放出了更多活力。
文化为产业赋能,产业为文化强基。在迁安市高引铺村“小小绣娘”手工体验坊内,传统织布区、操作区等十几个生产场区,重复着从棉到土布制作的全部工艺流程。“不仅学了手艺,还能在家门口挣到两三千块钱,生活有了奔头儿。”一位年轻绣娘的话引起众人的欢笑。全村100多名绣娘以七彩棉、纯棉纱为原料纺织、加工手工产品,月月领工资,实现了就业增收。
以文化赋能文创产业培育,实现了文化名家搭台、文创产品唱戏,激活了地域文化的生命力,为群众生活需求凝聚文化驱动力,让文化创造出更丰富的价值与效益。
唐山市通过打造“名家工作室”这一群众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让文化工作者有了“根据地”、传统文化制品有了“展示架”、传统手艺有了薪火相传的“训练场”,推动了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耿建扩 陈元秋 通讯员孙国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