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半个多世纪以前,塞罕坝是茫茫荒原,自然条件恶劣。是一代代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宝贵的塞罕坝精神。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使命,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重任。历史的发展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河北北部的围场最初是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经过无休止的开垦,导致树木、水草荡然无存,留下的是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55年来,一代代塞罕坝林场干部职工艰苦奋斗,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塞罕坝人始终牢记职责使命,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生态建设重任。建设新时代中国,仍需要我们牢牢抓住生态文明建设,久久为功。当前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益紧缺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践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坚持艰苦创业,迎难而上。最初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3.3摄氏度,在这样极低的气温下,还有食物短缺的困难,但这些都没有打垮他们。塞罕坝人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马架子、睡地窨子,克服了一个个困难,迈过了一道道难关,在高原荒漠上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奇迹。当前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约束问题仍需破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但只要一代代人都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遇到难题冲锋陷阵、迎难而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终会收获“美丽的风景”。
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塞罕坝精神为指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小马庄镇魏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