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昔日,塞罕坝遭受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到解放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60年代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刚刚建场的塞罕坝,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人们便处于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们,除了简单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几乎一无所有。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建设成百万亩的人工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重任。今天,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新使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深刻铭记任何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的历史教训,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以切实之举践行使命,以身体力行落实责任。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坚持艰苦创业,发扬斗争精神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无论是破除能源资源约束难题,还是偿还生态环境欠账,都不是一次冲锋就可以解决的。但只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发扬爬冰卧雪、以苦为乐的精神,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正确认识并发挥好新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指挥棒”和“红绿灯”作用,自觉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我们更应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环保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把塞罕坝精神发扬出去。(滦河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