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古语有云:“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古至今,民生问题一直都是国家及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正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古时的朝代更迭无不与民生息息相关,国家的兴盛大都得益于顺应民心而治,相应的朝代衰落也都与违背民心不无关联。现如今,习总书记更是常常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由此可见,对人民利益与百姓福祉的关注在历史的发展中一脉相承。当今“十四五”时期,“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更是有着定量的约束性指标,更加昭示着国家对于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
让我们将历史回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彼时的百家争鸣中就已经萌发了早期的民生思想:道家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儒家的孟子强调仁政和民贵君轻;墨家的墨子有“兼爱非攻尚贤”的理论,代表了平民利益。千百年前,对于民生的讨论就已经被各路先贤所关注。
放眼历史长河,盛世的出现大多与重视民生有关: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成为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奖励耕织,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六国做了充分准备;唐朝时期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形成贞观之治。与之相反,忽视民生大都使朝代走向衰落和终结:商纣王大建宫殿苑囿,炮烙之刑残害百姓,导致商朝灭亡;隋炀帝施行暴政,致使隋朝的覆灭;明朝后期加派“三饷”,引发陕北起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民生问题一直被高度关注。每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处处都体现着民生关怀。“一五”计划强调要“照顾到积累资金和改善人民生活两个方面,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善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此后随着历次五年计划的实施,国家不断攻坚克难,民生福祉也在逐步得到提升。到了“九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十五”提出“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从“十一五”开始,“计划变规划”,民生被纳入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规划中;“十二五”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提出“劳动就业、教育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态文明和社会稳定”六大民生政策。知民生冷暖,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对民生的重视,我们从未止步。
截止“十三五”规划结束,我国在民生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到2020年末,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十三五”以来,我国连续四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幅度缩小;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教育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迈进世界中上行列,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努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兜底保障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站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对民生的更好实现也有了新的要求: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理想驱动使命,民生福祉立于初心。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定能将民生的实现更上一层楼!(滦州市财政局刘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