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近些年,“工匠精神”开始越来越多的进入群众的视野,很多高品质产品受到市场欢迎,一些做工考究、质量过硬的老字号、老品牌也受到人们的追捧。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强调“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升级正当其时。
我国拥有“工匠精神”的文化底蕴。我国在历史上曾经是制造业强国和出口大国,中国制造的产品曾经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中国的丝绸轻柔鲜艳,瓷器坚韧耐用,受到西方贵族的普遍追捧,为此开创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反映出中国工匠在产品制作上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态度。中国的工匠不断开拓创新,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制造集中反映了中国工匠善于创新的精神。求精和创新,在很长时间里凝结为我国“工匠精神”的底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粗放型增长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水平有限,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处于买方市场,导致许多企业盲目追求产量忽视产品质量,甚至出现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现象。影响中国产品的口碑。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极大充实,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感受到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品牌的重要性,主动提出转型。“工匠精神”正是在这个阶段引起了公众的注意。
发扬“工匠精神”有利于企业打造品牌,获得人民群众认同。许多的老字号、老品牌的创立都是坚持“工匠精神”的结果,同仁堂药店门前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也正是由于这些老字号企业当年对“工匠精神”的坚持,才让这些百年老店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
发扬“工匠精神”是现代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产品市场逐渐出现饱和,由卖方市场向买方转型,低质廉价产品逐渐被淘汰,优质优价产品获得市场,发扬“工匠精神”顺应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发展规律,是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
发扬“工匠精神”是事关中国制造整体形象,事关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衬衫换飞机”的低端出阶段,也经历了靠家电、电子产品占领市场的外贸大发展阶段,但中国的产品始终没有改变“廉价、低质”的印象,除了利润低污染大还经常遭到进口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发扬“工匠精神”更多依靠工艺和科技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的出口结构,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滦州市财政局刘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