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要着重把握依法治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发挥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建设高素质法治队伍等方面,将法治实践与顶层设计相结合,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融入法治建设中,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加大对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等行为的惩处力度,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
助力乡村振兴,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分布广、农民人口基数大,法治乡村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农村法治水平,补齐短板,加快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不断完善与农民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权机制,遇到问题时,农民能够举起法律的武器解决矛盾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通过法治乡村建设,规范农民的一言一行,维护乡村社会秩序。
改善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法制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避免“城市看海”、“堵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发生,让城市有序运行,树立良好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增强城市活力,形成健康发展态势。
人民当家作主,巩固人民权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人民所盼、是人民所思。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利于提升公民规则意识、法律意识,信仰法律营造全民尊法、公众守法的良好局面。幸福、有序、和谐的生活,法律的地位不容小觑。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发挥法治的约束作用,为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观念落实到行为,促进知、信、行合一。法治建设与传统舆论、道德礼仪共同约束有机结合,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同频共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
深化改革开放,健全法制体系。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法律效应,以法律的红线打击市场不良行为,实现公平竞争,保障市场秩序。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存在多元利益格局和多样化利益诉求,特别是法治领域受西方国家法律制度的冲击和挑战。法治建设利于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保证有法可依。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稳固国家发展根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需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完善法制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社会号召力,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相互配合、互促互进,真正把党的执政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强大效能,在实际成效中相得益彰。如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不断强化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力、遵守力,提高国家制度体系的运行力、执行力,用法律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国家的发展保驾护航。(茨榆坨镇 崔梓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