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为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季节,今年的8月22日为处暑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可持续高温,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处暑三候
一候鹰乃祭乌
是说秋季肃杀,此节气中老鹰因此开始大量捕猎鸟类,有的鹰还会将捕到吃不了的猎物放在地上,如同祭祀陈列一样。
二候天地始肃
“天地始肃”,是说这时气温开始下降,开始有了凉气,一些树叶草木开始发黄,因此有了肃杀之气。
三侯禾乃登
“禾乃登”,“禾”即黍、粳、稻、粱类农作物,“登”是成熟的意思,是说由于“阴成形”的缘故,即阴气有成形的作用,因此随着秋季阴气的发生而农作物会逐渐成熟。
处暑时节养生指南
处暑后进入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气温忽冷忽热,易导致血管收缩,中老年人或一些慢性病患者,尤其心脑血管病患者,由于动脉硬化、管腔狭窄等问题,容易导致一些突发疾病的出现。唐山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四病区副主任冯伟教您处暑如何做好养生。
衣:要注意保暖防“秋冻”
天气刚刚转凉时,适当“秋冻”可激发人体防御机能,为应对秋冬季寒冷做足准备。民间有“二八月乱穿衣”说法,说初秋气温不稳定,要随温度变化增减衣服。一般着装以感到凉爽,不觉寒冷为准。由于脐部是人体最易受凉的部位,着凉会影响脾胃功能,出现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因此“秋冻”同时要注意脐部保暖。
食:饮食宜清淡开胃
秋天气候干燥,少食辛辣、煎炒、烧烤类食品。烹饪时,辣椒、花椒、大料、桂皮之类的热性食材不宜过多使用,避免火上浇油。秋季饮食一方面注意滋阴润肺,宜吃蜂蜜、芝麻、百合、莲子等;一方面注意健脾益气,多吃粗粮、豆类、菌类、山药、红枣等开胃消食的食物。吃生冷瓜果、冰镇饮料避免腹泻。防止秋燥,应及时补充水分。晚上喝一杯蜂蜜水,或吃一个梨或柿子,有助于缓解干燥。
养生汤:
马蹄银耳糖水:马蹄银耳糖水是以马蹄、银耳、冰糖同炖,制成的清润甜饮。马蹄,又名荸荠,清热止渴,利湿化痰,可治疗热病伤津烦渴,咽喉肿痛,小便不利,肺热咳嗽。银耳,性平味淡,滋补生津,润肺养胃。主治虚劳咳嗽,痰中带血,津少口渴,病后体虚,气短乏力。银耳与马蹄相配,生津止渴,清润肺胃。亦具有滋补养生的功效。根据口味和需要,还可加入大枣、枸杞、板栗等物,使得口感和营养更为丰富。
银百秋梨羹:银耳10克,百合10克,秋梨1只,冰糖适量。做法:将秋梨洗净去核切小块,加入水发银耳及百合、冰糖,放入碗中在火上蒸1小时后,食梨喝汤,有滋阴润燥、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秋燥咳嗽、干咳少痰者。
百合莲子汤:干百合100克,干莲子75克,冰糖75克。做法:先将百合浸水一夜后,冲洗干净。莲子浸泡4小时,冲洗干净。将百合、莲子置入清水锅内,武火煮沸后,加入冰糖,改文火续煮40分钟即可食用。功效:清热润燥,安神养心,健脾和胃,适合在天气燥热的处暑时节食用。
住:早睡早起适当午休
炎热夏季里人体出汗多、睡眠少、食欲差、体力消耗大,随着“处暑”节气的到来,暑气消散,气候变凉,人体各系统也从活跃状态转入生理性休整期,人便会感到倦怠乏力,这其实是人体为补偿夏季超常消耗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体内取得阴阳平衡的一种生理现象。不过,秋乏太过明显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医认为,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宜调节起居作息,适当增加睡眠,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秋乏过盛。
行:适当锻炼
处暑以后,早晚可进行适当运动锻炼,中午气温偏高,仍要避免室外运动。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不宜晨练一直到太阳当空。锻炼的项目以慢跑、做操、打拳、散步为宜,避免锻炼强度过大,伤到阳气。
处暑,即为“出暑”
意味着炎热即将离开
天气逐渐转凉
准备好迎接秋天吧
冯伟,唐山市中医医院西院区心血管科四病区副主任,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理事,首届河北省百名杰出青年医师,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唐山市医师协会理事,河北省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师从杨宝元教授,杨宝元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主编及参编论著4部,完成课题研究2项,在研课题2项。其中《压宁方治疗高血压左室重构的临床研究》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二等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心绞痛发作中医药防治规律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三等奖。《杨宝元论医集》、《冠心病中西医诊疗学》副主编,《心力衰竭中西医诊疗学》、《冠心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与典型病例荟萃》主编。(史爱华 韩 佳 唐山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