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由武汉市治庸问责办主办武汉广播电视台承办的全媒体监督类栏目《电视问政:每周面对面》第八场开考。(楚天都市报7月17日讯)
“互联网+”的深入推进,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线下到线上,问政形式多元趋势不可逆转,但不可置否所有问政方式都不如电视问政来得感官、刺激,零彩排、零距离接触直奔主题,现场氛围令人窒息,犹如时光穿梭到三国“诸葛亮舌战群儒”那般身临其境,效果显而易见。
企业和群众日常生活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客观上反映出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是否合理、合规、合法,是否符合民之想、民之需,贯彻落实过程中是否出现懒政、庸政和不作为问题,在密切联系群众过程中是否存在“门难进”“脸难看”和“事难办”情况,电视问政曝光企业遭遇办事难,部门之间相互踢皮球问题屡见不鲜,阳光问政,群众对干部的监督和建议更加公开、透明,提问题更能直击要害,让领导干部“醒脑”“提神”和“出汗”,让一切龌龊之事无处遁形,实现群众和领导干部共频共振,这也是“电视问政”题中要义所在。
不由想起以往《电视问政:每周面对面》情景,现场火爆,辣味十足。抑或有成竹在胸对局势洞若观火之辈,但是也有部门负责人被问的“哑口无言”、“一度语塞”,甚至被问后汗流浃背、如坐针毡,更有甚者就地免职也不无可能,不知台上那些所谓“考生”的领导干部在面对群众“考官”们清一色亮红灯亦或者“哭脸”时作何感想,心情是否五味杂陈可想而知。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很多干部对本早该解决的问题一拖再拖,喜欢“踢皮球”和“打擦边球”,贯彻落实不到位。电视问政作为民主监督的重要手段,能给媒体监督和舆论监管更多、更大的空间,知道公众关注的民生是什么,也是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的平台和载体,实现权力在阳光下公正、透明的运行。虽说镜头下能倒逼解决若干事项问题,但不想让电视问政沦为“空头支票”更需制度化的常态督查和回头看,不能囿于情面装糊涂,承诺很多,践行却微乎其微,要时刻敢于亮剑,助推落实到位,提高政府公信力。
融媒体时代电视问政对于推进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贴近民生倾听心声的同时传递着政府好声音,是沟通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是公众帮助发现存在问题,领导干部迅疾找寻应对之策进而高质量落实的枢纽,出实招、做实事,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行政效率,只有把问题解决好、落实好、出实效才能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真正实现“阳光问政”。(滦州市王店子镇 赵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