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提到荒漠化,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西北干旱地区一望无际的荒凉沙漠。其实,从荒漠化类型看,除沙漠外还包括受自然或人为因素形成的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壤沙化等;从分布地区来看,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也会发生土地盐碱化等退化,不论是哪个地区、哪种荒漠化表现,如果不加以控制、修复,它们最终都有可能发展成沙漠。
2020年6月17日是第2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由于我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再加上之前的人为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使得我国成为了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
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启动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工程,荒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有效得到恢复和提升。中国有效治理荒漠化面积达到19万平方公里;各省市、地方,通过设定各类自然保护地,让土地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推动和建立起防治荒漠化的国际机制,我们也在一直贡献着“中国力量”。
我国认真履行公约义务,做好自身防治工作,同时在法律、政策、科研、规划、考核及工程建设和监测评估等方面完善体系,荒漠化扩展得到显著遏制,实现了面积减少、程度减轻。此外,展现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公约各项国际进程,强化国际合作。在我国主导或参与的相关国际机制中,都将荒漠化防治列为优先领域。
几十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重大转变,我们理应知道,这些转变的取得来之不易,要彻底解决我国荒漠化问题,还需要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生态革命。
防沙治沙,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事关全球生态安全,这既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更需要从制度、政策、机制、法律、科技、监督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有序发展。(响嘡街道 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