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新闻唐山讯:(李征)6月27日,张景生文学作品集《暖暖的炊烟》研讨会在曹妃甸区十农场举行。相关部门领导、业内专家和《京津冀文学》微刊团队在创作方面进行了深度讨论,在总结创作经验的同时,也为作者未来的创作提供了诸多建议。
“一方面渤海之美、河流之美、家园之美、人文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另外一方面村庄巨变、旧貌换新颜在《暖暖的炊烟》这本图书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京津冀文学》微刊总编冯连满表示,《暖暖的炊烟》出版之后,线上线下、普通读者、专家学者都在热议,激发了很多读者的乡愁。“向世界讲一个什么样的曹妃甸故事,表现一种什么样的曹妃甸精神、曹妃甸形象、曹妃甸面孔、曹妃甸表情,这都是《暖暖的炊烟》肩负的使命。
张景生文学作品集《暖暖的炊烟》共两个部分11.8万字,涵盖地域风情、平民生活、家乡变迁,跨度大,生活丰富,形成全方位的点位覆盖。
曹妃甸第十农场党委副书记丁风良用“精美”“清新”“纯真”三个词语评价文学作品集《暖暖的炊烟》。“在作品集中,主题词推出来的是‘暖暖的炊烟’,其实是整个曹妃甸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我们期待着作者进一步沉下去,用手的笔继续书写前进的十农场、七彩的曹妃甸,开启无限。
张景生文学作品集《暖暖的炊烟》带来了视角颠覆,也带来了故事讲法的改变,农业农村的发展也是生动的曹妃甸名片。《京津冀文学》微刊作家张丽云说:“作者首先在主题的人文性上下工夫,呈现的故事、描写的美景,更注重概括、提炼和呈现各区域的人文深蕴,以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精神特质的传承,在展现美丽曹妃甸的同时,更呈现出了一个文明十农场和生态曹妃甸。”
通过精益求精的写法,美学表达创新,文学作品集《暖暖的炊烟》在延续特色和风格的同时,也是创作方面的新拓展。《京津冀文学》微刊作家张然介绍,通过阅读了解到,文学作品集是作者10年累计创作而成的,大部分作品散见省市级报刊,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选取充满正能量的小视角,力求把精美的故事和更关注人文的态度传递给读者,唤起了读者阅读的习惯,有效延伸了读者的眼力和脚力。”
文学作品集《暖暖的炊烟》,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叙事结构,“局部”清新,在营造“距离感”的同时,深入区域的文化肌理,探寻别样的地方故事。在《京津冀文学》微刊作家杨艳环、耿湘春看来,这本图书在选题、封面、文案等设计上都展现了独特的美。“《暖暖的炊烟》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在书中,不仅能看到乡村振兴的锦绣,还看到了社会生活的烟火气。”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副秘书长李连君提到,文学作品集《暖暖的炊烟》在创作上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主题的选择上,有机融入了社会建设成就、中华文明底蕴和新时代新风采等重要内容。其内涵上的高追求,增添了更多“温度”,表现出了文明十农场、文化中国的自信,其熟悉感和地域的陌生感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
曹妃甸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孙梦成首先肯定了《暖暖的炊烟》文学价值。在讲好曹妃甸故事展示大美曹妃甸的同时, 作者将大量笔墨对准了曹妃甸大地上新风貌、新变化和经济建设,揭秘曹妃甸发展内核,彰显曹妃甸力量。在自然之美中注重对地域文化的展现和发掘,是《暖暖的炊烟》的一大亮点。别具匠心地将文学与地标、精神内涵与物质载体相结合,发散出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以“小人物”的普通生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一个精彩的索引,赋予了人文内涵,饱含着文化自信的表达,呈现出更多别样的气质,吸引读者潜入其中细心品味。(图\李志信 高合 文\李宗岳 李国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