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国际形势变中有忧、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的当下,一些部门和地方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大胆使用“李云龙式”干部的呼声,振奋了士气,引起了共鸣,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许。(摘自半月谈)
这是一个呼吁实干的年代,也是一个呼吁担当的年代。走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的路上,最稀缺的正是“李云龙”式的干部。“李云龙”式的干部身上具有敢说真话以及敢闯敢拼这样的硬作风,这也正是当代干部最需要的干事品质。实际上,与其让“李云龙”式的干部在千呼万唤始出来中干事创业,倒不如用好“培养基”,让更多地干部成为“李云龙”式的干部。
用好激励实干担当“培养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为官避事平生耻,有为就要有担当。必须牢牢把握住不怕事、敢干事、想成事的导向,促进更多的干部投身于实干担当中。要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要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
用好具有容错机制的“培养基”。“李云龙”式的干部最大的特点就是闯,而闯往往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必然需要一定的容错空间给“李云龙”式的干部兜底。回顾新中国发展建设,1979年安徽小岗村大包干就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正是他们的“闯”,才拉开了农村改革开放帷幕。当前改革开放已经到了深水区,“闯“是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必经之路。“闻鼙鼓而思良将”,用容错机制消除干部的后顾之忧,才能让“李云龙“式的干部不断涌现。
用好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培养基”。“李云龙”式的干部因为爱说真话而得罪人,在工作往往不受待见,经常被认为“不够灵活”,因而难得重用。用人以公,方得贤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拓宽用人视野,不拘一格。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尤其对于“李云龙”式的干部,更要不拘一格地看待。要从实际工作以及群众的口碑中衡量其肩膀的厚度,真正把能扛事作为评判干部的标准,把“李云龙”式的干部选拔出来。
自古明君与良将互相成就,“李云龙”式的干部也需要大环境的培养和引导才能彰显其“闯”的本事和“干”的本领。将“培养基”调配得当,又何愁没有“李云龙”式的干部呢?(九百户 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