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十农场孙家坨村孙永联 耄耋老人勤耕耘 自费著书育后人)
网易新闻唐山讯:(李征)11月6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十农场孙家坨村委会会议室内座无虚席,村里的30多名党员都来聆听一位耄耋老人关于创作【孙氏儿女故事】一书的事迹报告,大家对老人家倾情著书、教育后人的感人故事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让人敬佩的老人今年76岁,名叫孙永联,是土生土长的孙家坨村人。
这是孙永联向大家做事迹报告的场景
孙永联文化不高,小时候只念过5年书,退休前在十农场及周边承包一些小型工程。虽然孙永联只是小学毕业,但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舞文弄墨和读书看报,闲暇时也会拿起笔来写些短文自娱自乐。
2013年春,孙家坨村组织撰写本村的【孙氏家谱】,因为孙永联有些文字基础,他被乡亲们推举加入了家谱的写作班子。
这是孙永联抽空学习的时候
在编写【孙氏家谱】的过程中,孙永联了解到解放前有许多本村的热血青年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解放军,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毅然走向战场,有的光荣负伤,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成长为部队干部,还有一些地下党员在家乡组织群众同敌人作斗争。遗憾的是,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除了自己的直系亲属外却很少有人知道。“我应该写一本书,让村里的后人牢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孙永联准备写【孙氏儿女故事】的想法开始在心里萌动。
2015年12月,【孙氏家谱】付梓。孙永联有了时间,他在家里摆上小方桌,【孙氏儿女故事】的写作就悄然开始了。他第一篇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自己的亲哥哥孙永章。1944年10月,19岁的孙永章在村地下党组织的号召下告别仅仅结婚半年的妻子赶赴部队,当了一名八路军战士。20岁时,已是连副指导员的哥哥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孙永联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眼含热泪写完了这篇近万字的怀念文章。
这是孙永联正在擦试哥哥生前的画像
虽然孙永联平时喜欢写写画画,但要把村里所有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老战士的故事整理好也有些难度。为了提高写作水平,他一次次坐班车去县城跑唐山买来多本关于写作的工具书,还多次去农场党办室向负责外宣的工作人员学习。由于他的虚心和执着,他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长进。经过两年日日夜夜的努力,26万字的【孙氏儿女故事】原稿终于整理了出来。因自己年事已高,眼睛花不好使,没办法用电脑的他花了一万元请了一位附近村的大学生,将写好的材料在电脑上打字排版。
为了不遗漏每一个战争年代做出贡献的人,孙永联几乎走访了村里所有上了年岁的乡亲。有的担任领导职务的老兵退休后生活在外地,他就通过亲属要来电话一次次采访,直到把情况了解清楚为止。
2018年1月25日,孙永联租车将1000册【孙氏儿女故事】从印刷厂运回家中。看着这些散发墨香的书摆在自己面前,他欢喜地像个孩子。他除了送给亲友一些外,其余书籍全部无偿赠送给了村党支部和乡亲们。
孙永联把自已写成的书送给了邻居
孙永联生活特别俭朴,平时舍不得吃穿,但为了出版【孙氏儿女故事】一书竟花去了近3万元。两年的时间内,他几乎每天都白天走访晚上写作,人瘦了20多斤。村里的老伙计们都说,永联为了写书,他真是啥都豁出去了。
孙永联老有所为、勤奋著书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现在,他在十农场开展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孙氏儿女故事】讲给村里的党员和乡亲们。同时,他还在联系十农场其他村队的文学爱好者,准备将全场200多位曾经上过战场的老兵全部整理成册。孙永联说,让那些在战场上拼杀的英雄和他们的事迹传承下来、永远镌刻在后人的脑海中,我付出的再多,也值!(通讯员:李连君 吕瑞新 摄影:张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