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入侵华北,冀东军民在长城沿线发起反抗。古老的长城见证了一场悲壮的反侵略卫国战争,“长城抗战”写入史册。
在这场战争中,唐山人民同仇敌忾,团结一致,殊死抵抗外侮。市民募捐购买“唐山号”救国飞机;唐山、古冶车站工人购药慰问伤员;玉田成立支应局服务抗日军队;迁安组织自卫团配合作战;遵化群众为前线官兵送水送饭;开滦矿工捐款、捐物,组织义务修械团……
86年前的今天,1933年1月18日,天津《益世报》高度赞扬了唐山人民支援长城抗战的爱国行动。
今天,唐山市档案馆与大家一起搭乘时光列车,重温红色记忆,向英雄致敬。
01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略中国并迅速占领东北,随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而冀东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咽喉要道,是敌我争夺的战略要地。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冀东军民挺身而出,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于1933年初,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古北口的长城沿线上,开展了气壮山河的长城抗战。其主要战场喜峰口、罗文峪口、冷口等关隘,均在今唐山市境内。
长城抗战
1933年1月1日
日本侵略军在山海关挑起战事,遭到中国驻军何柱国部第六二六团两个营的顽强抵抗,长城抗战爆发。
1月3日
山海关失陷。
2月23日
日军和伪满军10万余人分三路进犯热河,热河守军不战自溃。
3月4日
日军占领承德。随即,日军南犯长城各口,企图迅速占领冀东继而吞并华北。
面对日军的大举进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秉承南京政府“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扼守长城各口,依托长城阻止日军侵入关内。其布防情况是:商震第三十二军驻冷口,宋哲元第二十九军驻喜峰口,徐庭瑶第十七军驻古北口,傅作义第六十一军驻独石口。战斗首先在迁安境内的冷口打响,接着扩展到长城东段各隘口。
3月4日
日军中村旅团2000多人攻占冷口。商震急派第一三九师驰援。
3月5日
傍晚,该师抵达冷口前线,乘黑夜部署兵力,于次日拂晓向日军发起进攻,日军向后退却。
3月9日
日军攻占喜峰口。下午4时,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冯治安部先头部队赶到前线投入战斗。傍晚,三十七师特务营赶到,从喜峰口两侧夺取制高点压制日军,并乘胜收复喜峰口。当晚,中国军队组织大刀队夜袭,砍杀日军500多人。
3月10日
宋哲元调第三十七师赵登禹旅和第三十八师佟泽光旅增援,在喜峰口附近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战,双方伤亡惨重,日军将主力退到长城以北等待时机。
3月11日
夜晚,中国军队组织有两个团兵力的大刀队,采取迂回战术,于次日袭击日军宿营地和炮兵阵地,砍杀歼敌600多人。此后,日军主力转向遵化的罗文峪。
3月18日
凌晨,第三十八师派出1个营的兵力深入日军后方进行夜袭,用大刀、手枪等激战5个小时,毙敌500多人。第二十九军官兵手持大刀在喜峰口和罗文峪战斗,拼死肉搏,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
这期间,日军各路进攻部队相继受挫,中国军队在部分局部战场取得胜利,夺回一些村镇和阵地。但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爱国官兵被迫撤出阵地。5月17日,日军侵占唐山。5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承认冀东为“非武装地区”,使整个华北门户洞开,处于日军的武装监视和控制之下。轰轰烈烈的长城抗战至此失败。
图为《塘沽协定》划界示意图
02
长城抗战期间,全国人民纷纷捐款、捐物给予中国军队支援,并组织各种团体赴前线慰问官兵。这对正在奋勇抗战的爱国官兵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
唐山、古冶两座车站的工人各捐款百余元,购买药剂、食品等物,对过往伤员进行慰问;开滦赵各庄矿全体工人每人捐款5角支援前线作战,该矿员司俱乐部也捐款几百元,购买2040双袜子、2000条毛巾支援前线。1933年1月18日,天津《益世报》以《一片爱心——唐山工人当仁不让》为题,对唐山工人的爱国行动进行了报道。
开滦唐山矿工人和唐山交通大学工程学院学生,在唐山主要路口设置捐献箱,方便市民捐款,并派代表前往滦东前线慰问抗日官兵。唐山国民党当局也意识到,“惟此次军事之兴,系为国家民族争生存,与以往内战情形不同”,并于山海关之战爆发后成立了由绅、商、厂、矿等各方面共同组织的河北省唐山市各界公益会,专门服务过境军队,慰劳前线将士,救护过往伤兵等。此会至《塘沽协定》签订后解散,期间从唐山各界筹措数十万元款物支援过往军队。
玉田县各界组成了支应局,从县内抽调10余人为第二十九军刘汝明师义务服务,农民群众为了支援抗日,对部队所需物资不计价钱,踊跃交纳,并按支应局统一部署,用大车源源不断运往部队驻地;迁安、遵化两县群众对开赴抗日前线的第二十九军官兵送水送饭;在为支援长城抗战捐款的过程中,专为购买“唐山号”救国飞机而进行的募捐活动曾轰动一时,国民党唐山市党部为此于1933年1月26日发布了《劝同胞节衣俭食捐购救国飞机书》,广大群众对捐购救国飞机给予了积极的响应。天津《益世报》曾以《人心不死于斯可见——捐款救国》为题报道了唐山的一名12岁儿童和49名盲人为购买救国飞机捐款的事迹。
除捐款、捐物支前外,唐山各界群众还以其他方式积极支援长城抗战。开滦林西矿工人自动组织义务修械团,携带工具设备奔赴抗日前线,为部队抢修枪械。
还有一些工人投身抗日义勇军,直接参加或配合长城抗战。迁安县地处长城脚下,在日军进逼长城之际,中共迁安县委立即组织抗日自卫团,由共产党员高机先率领配合第二十九军作战。此举激发了当地群众的抗日热情,迁安县西部(今迁西县)团汀、彭庄、潵河桥、路庄、汉儿庄一带以及遵化县罗文峪等地的群众,不分昼夜地帮助部队挖战壕、修工事,全力投入战前准备。为让部队有更多时间备战,村里还专门派人在前沿阵地为部队搬运物资。在战斗过程中,当地人民群众不惧危险给前沿部队送水送饭、抬运伤员,并协助打扫战场。遵化省立五中的一些学生也赶赴罗文峪前沿阵地,与第二十九军官兵并肩战斗。迁安县喜峰口地主石维周将家存枪支送至第二十九军,并从军参战。汉儿庄民团团佐蔡老品多次为抗日部队提供情报、带路,并亲率民团参战。
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期间,中共唐山地方组织正处在被破坏后的恢复期,活动范围尚小,力量也较单薄,难以对长城抗战直接发挥全局性重大影响,但仍然自始至终关注着战事的发展并竭力予以配合。
唐山人民对长城抗战的无私支援,极大地鼓舞了爱国官兵的士气,他们奋勇苦战80多天,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延缓了日本侵略华北的进程,振奋了全国的人心。长城抗战虽以失败告终,但广大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英勇表现和坚强意志,为后来的冀东武装抗日大暴动播下了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