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邢台4月25日讯(记者 齐彦红)记者从邢台市政府新闻办获悉,邢台市城管执法局将在城区河道建设3处湖面,在七里河畔建设邢台市首个大型竹园,景观提升总面积约30余万平方米,全力打造“水清、岸绿、路净、景美”河道环境。
城区河道水系拥有景观河和泄洪通道双重功能。邢台市有牛尾河、茶棚沟、小黄河、围寨河四条河流经城区,西起滨江路、东至襄都路,长度约24.8公里,其中,已完成治理河段20公里,正在治理河段4.8公里。七里河市区段西起邢左公路七里河大桥、东至七里河大贤桥,长度约14.5公里。
邢台市首个竹园效果图。 郝小夏 供图
“三湖”打造21万平方米城市“绿肺”
今年建设的“三湖”工程,分别是围寨河红星街南、北两侧河段湖面,面积8.6万平方米;围寨河车站南路至五一桥段湖面,面积8.9万平方米;牛尾河、小黄河与平安路、泉南大街交汇处湖面,面积3.6万平方米。与现有河道相比,湖面建设有三个特点:一是行洪+景观。保持河道最主要的行洪功能。湖面设计的深水区河段深度与原河道保持一致,满足河道行洪需要。除了深水区外,湖面浅水区水源来自水泵调节,通过溢流、跌水等方式与深水区形成水流循环,保持水体清洁。二是亲水+生态。部分河段浅水区将建设亲水平台,利用土质和防水层两层工艺,实现河道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功能。同时,在河内种植芦苇、水生菖蒲等水生生物,使水系与周边及地下微生物、空气等实现物质交换,并适当放养调节水质的鲢鱼、鳙鱼等鱼类,形成生态生物链,实现平衡、和谐的生态河道系统,满足市民群众生态亲水需求。三是游园+文化。湖两岸配套建设游园、长廊、小品等景观,将襄国文化、百泉文化、老南关经贸文化等历史文化融入建设中,塑造风景秀丽的生态河道。目前,围寨河(车站南路至开元路段)已进场施工,其他几处正在办理前期手续,三湖主体部分2018年底完成。
邢台首个主题公园现身七里河风景区
邢台市打造首个以“竹”为主题的大型游园,坐落于百泉大道以南、新华路以西、七里河北滨河观光路以北地段,规划建设面积约10万平方米。根据“生态绿化优先、突出文化主题、满足功能需求”的原则,市区园林绿化向“园艺”过渡,努力打造“一园一花、一街一树、一街一花”景观,七里河竹园建设汲取了中国传统园林精髓,以竹林、竹海为背景,以竹简、竹画、竹岛、竹桥、竹亭等为载体,从诗、书、画、用等多方面深刻体现中国竹文化。
竹园内景观结构为一湖(中心景观湖)、六区(入口景观区、安静休憩区、休闲文化区、城市功能区、儿童活动区、健身活动区)、六景(苍竹扶翠、梧竹幽居、云溪竹径、竹海聆风、岁寒三友、竹外知春),种植竹类10余种,凸显特色,形成城市新地标,成为市民群众深刻记忆。
竹园工程建设分为两期,一期工程建设主要涉及基础工程:包括场地平整、换土填方、人工湖开挖、园路广场硬化铺装及给排水电力管线的敷设,预计2018年底完成。二期建设主要涉及绿化景观工程,包括竹、刚竹、凤尾竹等竹类和松、梅等植物栽植,景石、景墙、竹简、景观桥等构筑物小品建设,以及管理用房、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预计2019年底竣工开园。
围寨河(红星街南、北两侧)湖面效果图。 郝小夏 供图
“活水”入河成为常态
日前,小黄河上游与朱庄水库实现连通,每小时注入量约200立方米,预计“五一”前实现河道水清景象,结束小黄河源头几十年干涸历史。同时,牛尾河等其他河道正在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引水项目,预计5月底前实现连通。
值得一提的是,邢台市城区四条河道及达活泉公园引水可实现朱庄水库与南水北调水源的互联互通,实现多水源生态补水。按照蓄水深度为0.8米计算,经初步估算,四条河道年需水源约448万立方,其中,沿河污水处理厂生产中水约360万立方,活水水源约88万立方,河道“有水、水清”景象将成为常态。
按照“水润古城”建设要求,通过实施七里河综合整治、小黄河及围寨河污水厂提标改造、小黄河及牛尾河引水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全面提升市区河道水系景观环境。今年以来,七里河利用南水北调干渠进行生态补水1500万立方。
此外,邢台市注重加强城区河道已治理河段日常管护,做到河道淤泥随有随清、入河排污严管严查,并强力推进园林绿化、卫生提升、设施检修等工作。
同时,城区小黄河下游、围寨河下游、茶棚沟上游部分正在治理河段主体已完成,正在加紧绿化提升。完工后,城区四河将全面告别土河床,有效改善河道周边市民生活环境,着力构建一个亲水亲绿、适宜人居、适宜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推进“碧水环绕、生态宜居”生态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