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技术更有温度、让算法懂得公平,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命题。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科技商学院联合国内外机构完成的研究成果《The Effect of AI-Enabled Credit Scoring on Financial Inclusion: Evidence from One Million Underserved Population》,荣获INFORMS运筹学与管理学研究协会-信息系统分会(INFORMS ISS)2025年度 Bapna-Ghose Social Justice最佳论文奖。这是全球信息系统领域以“社会公正”为主题的年度最高荣誉,中国学者首次获此奖项。
这一研究以我国数字金融实践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揭示了人工智能能够通过识别“弱信号”促进社会公平的机制,为人工智能技术“向善”提供了可验证的中国范式。研究成果表明,AI不仅能够提升金融效率,更能在制度层面推动社会包容,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科技力量。
算法有温度:让被忽视的人群被看见
研究团队基于国内一家服务超五千万客户的银行数据,对近九百万笔信贷申请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引入AI驱动的信贷评分模型后,低收入、无信用记录等群体的贷款通过率显著提升,同时违约率下降,兼顾了“普惠”与“风控”的双重目标。
研究发现,AI之所以能够打破传统征信体系中“有信任者更易获信任”的路径依赖,关键在于其能整合传统“强信号”(如资产状况、信用历史)与非传统“弱信号”(如社保缴纳、公积金、消费与移动端行为数据)。这种“弱信号识别机制”使长期被忽视的人群得以被看见、被理解,从而实现更加公平的信贷资源分配。
专家指出,人工智能的社会价值在于以算法识别替代结构性歧视,以智能公平修复制度性不平等。 研究以实证数据表明,当技术被设计为服务公平,它就能成为社会温度的再分配机制,让科技真正成为连接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桥梁。
![]()
科技向善:以智能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
普惠金融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研究认为,AI驱动的包容性信贷体系,为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长期困境提供了新路径。通过科学识别“弱信号”、弥补征信盲区,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更多农户、小微创业者和新市民群体获得信用资源,带动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
研究成果可为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提供制度化参考,推动建立以“公平性、安全性、可审计性”为核心的智能金融监管体系。其提出的“可解释AI信贷治理框架”已在多家金融机构试点落地,为我国建设自主可控、负责任的智能金融体系提供了实践样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负责人表示,这一研究成果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体现了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以科技促公平”的生动实践。
中国范式:为全球AI治理提供经验样本
记者了解到,该研究的“弱信号驱动包容机制”不仅服务于中国实践,也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普适启示。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已被世界银行等机构纳入“AI for Inclusion”议题讨论,并被非洲多国研究团队用于构建本地化的普惠信贷模型。
专家认为,中国的AI研究正从“经验输入”走向“理论输出”。这一成果不仅丰富了全球人工智能伦理与数字治理的学术体系,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数字文明提供了制度支撑与“中国方案”。
从学术影响到社会共识:科技创新的双重价值
相关成果在社会公众中引发积极反响,获得教育界、金融界与政策界的广泛关注。多位业内专家表示,该研究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推动社会公平、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现实潜力,也体现了我国科研工作者将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探索方向。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研究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突破,更是人文精神在智能时代的再生。它让算法懂得公平,让数据更有温度,让科技成为链接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桥梁。
延伸阅读
INFORMS Information Systems Society(ISS)是全球信息系统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之一,汇聚了世界主要商学院的顶级学者。其Bapna-Ghose Social Justice最佳论文奖设立于2021年,旨在鼓励研究者探索技术创新如何推动社会公正与人类福祉。
该论文的获奖标志着我国在“AI for Good”(人工智能向善)研究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表明中国方案正在为全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提供新的思想与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