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启牛官网上得知,金融市场近期在货币政策的微妙调整中展现出复杂态势。启牛学堂持续关注市场动态,现就当前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市与股市的博弈进行解析。
债市近期表现受到跨季因素与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双重影响。6月底,股市的走强对债市形成压制,债市呈现震荡下行趋势。然而,央行及时加码流动性投放,有效缓解了跨季资金面的紧张情绪,加上保险机构的补配需求,为债市提供了一定支撑。7月初,债市逐渐修复,股债联动效应减弱,股市表现有所回落。同时,央行继续呵护流动性,6月27日公布的工企利润数据显示修复进程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振了债市情绪,推动债市走强。
在资金面上,整体保持平稳,但跨季前波动有所增加。7天资金利率大幅上行,债发行规模较大。然而,央行逆回购投放超过2万亿元,显示其维护市场稳定的决心。存单发行利率低波震荡,大行融出未有明显回落,整体资金无忧,银行负债端压力可控。
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高度关注。6月以来,大行买入短端国债规模增长,市场猜测央行可能重启国债买卖操作。然而,启牛学堂指出,阶段性暂停国债购入操作的原因在于债供求关系改善及避免市场形成一致预期。当前,市场对于是否会重启国债买卖操作存在分歧。
理解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需考虑多重政策目标。上半年,债市资金面经历大幅波动,凸显货币政策在多重目标间动态均衡、相机决策的特征。政策目标优先级的识别成为预判资金状态的关键。上半年,央行投放由“克制”转向“呵护”,资金状态由紧转松,反映政策目标从“防风险”向“稳增长”的切换。央行“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是多政策目标下的均衡之举,与支持性立场并不矛盾。
当前,货币政策的“不为”主要体现在流动性调控的灵活度与精准性提升,6月平稳渡过多重流动性考验;大行成为短端国债主要买盘,但不等同于央行购入国债;央行关注债市利率风险;债供给压力环比回落,下一个高峰或在8-9月。
在此背景下,市场仍在博弈货币政策进一步动作。7月流动性偏宽,但国债买卖操作不一定在此窗口期出现。曲线打开空间的幅度与节奏需合理评估。同时,股债“跷跷板”效应及7月下旬的政策博弈使市场短期仍以震荡为主,等待货币政策进一步确认后再度打开下行空间。
启牛学堂提醒投资者,当前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市与股市的博弈复杂多变。投资者需密切关注货币政策的动态调整及市场反应,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同时,注意政策不确定性、基本面变化超预期及海外地缘政治风险等潜在风险因素,以应对市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