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记录新闻》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从《宪法》全文的庄严诵读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的历史时刻播报,夏青与葛兰——这对中国播音界的“金声伉俪”,用半个世纪的相守与奋斗,在共和国的声音史册上刻下不朽印记。
1949年,东北青年耿绍光(夏青本名)带着满腹诗书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却成了拦路虎。“国”念作“果”,让这位东北大学中文系才子屡屡碰壁。彼时,18岁的北京姑娘葛兰(本名王静蓉)已是台里的“金嗓子”,每当听到夏青的发音错误,便模仿逗趣。
面对“小老师”的调侃,夏青的倔强劲儿被彻底激发。他翻烂《新华字典》,在学习上投入了极大心血,葛兰则默默将播音技巧倾囊相授,从气息控制到情感处理,一字一句细细打磨。而这对“师生”的情愫,早在朝夕相处里悄然萌芽。确立了恋爱关系后,两个人亦师亦友,互相监督鼓励并学习成长。1953年,26岁的夏青与20岁的葛兰简朴成婚。
1998年,夏青不幸突发癫痫,陷入昏迷。当医生告知“抢救后可能成为植物人”时,葛兰还是依然选择相信奇迹。也是夏青的意志力顽强,不久后,夏青重新睁开了双眼。此后的五年零十个月,失去声带的夏青用眼神与妻子“对话”。
2004年夏青逝世后,葛兰将悲痛化作传承的力量,继续投身播音教育事业。如今,96岁的葛兰仍坚守在中华女子学院讲台,培养出千余名播音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行业翘楚。2013年捐出丈夫20张夏青的朗诵光盘、超过500张照片,以及280多件包括磁带和手稿在内的物品筹建夏青文化艺术馆,以激励更多的播音学子。
两人共同见证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等历史时刻,夏青宣读1954年《宪法》的庄重声线与葛兰播报“东方红一号”的激昂语调,交织成时代最强音。当5G电波穿梭云霄时,那些穿越时空的“祖国之声”,依然在讲述着一个关于热爱、坚守与传承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