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收尾,今年春节期间的全国空气质量同比去年普遍好转,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从近四年除夕夜间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看,2018年除夕夜间,全国338个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有所好转,细颗粒物(PM2.5)最大小时平均浓度较去年除夕夜下降22.1%,较三年平均下降21%。峰值污染期间全国重污染城市数量较去年减少41个,较三年前平均减少42个。
由于今年各地普遍加强烟花爆竹禁放限放措施,除夕晚间至正月初一早上,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同比去年春节期间,今年全国的空气质量普遍好转。
以北京为例,今年春节是新修订的《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实施后的第一个春节。按照规定,北京五环路内实施全面禁放,五环路外划定禁、限放区域,空气重污染橙色和红色预警期间,全市范围内禁售、禁放。
除北京外,今年全国多地出台相关规定对燃放烟花爆竹进行规范和限制,一些地区还在往年要求的基础上“升级加码”,力争营造出一个“不闻鞭炮声”的春节。
例如天津出台相关规定,明确从2018年1月1日起,天津市外环线以内(含外环线)地区将不分时间、地点一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河北邯郸市规定在主城区范围内,2018年全年(包括春节)禁止燃放任何种类的烟花爆竹等;今年春节期间,第一财经记者在江苏昆山了解到,2018年昆山烟花爆竹禁放区域扩大至中环以内。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研究员介绍,和去年同比,2018年除夕夜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济南等城市烟花燃放时段的PM2.5浓度显著下降,且各城市烟花燃放对PM2.5浓度的贡献也同比下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烟花禁限放措施起到了显著的污染削峰效果。
此外,从贡献比例的变化趋势来看,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济南、郑州等城市2018年与2017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表明虽然城区烟花禁限放措施效果显著,但城区空气质量仍受到郊县等周边地区烟花燃放的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郝吉明表示,大气污染治理需要通过全民参与绿色发展来推动空气质量改善,通过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减少污染,通过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污染。这其实是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革命,要靠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行动。
环保部称,1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8.6%,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浓度分别同比下降17.9%和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