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在《论衡》中讲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告诉我们,深入基层是领导干部“接地气”的重要途径。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扑下身子、挽起袖子、沉到劳动一线中去,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心声。只有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才能真实地了解群众的愿望,体察到群众的疾苦,才能真诚地增进干部群众间的真情实感,才能赢得基层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建立起干群“鱼水”关系。
“接地气”才能激发工作动力。党员干部不深入基层,不接近群众,难免滋生出享乐主义情绪、懒政怠政的思想。到基层去走一走,看一看,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调查研究,有利于消除惰怠的恶习,有利于消除不思进取的情绪,有利于消除得过且过的错误倾向。问题在基层,困难在群众。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有助于领导干部发现问题,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助于增强使命感、紧迫感,有助于鼓舞士气,提振信心。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搞好工作的压力和动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到为人民服务,就要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和加快发展的责任感。
“接地气”才能端正思想态度。思想态度是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指导力量,是引导和推进一切工作的根本。党员干部要“接地气”就要与时俱进,强化党性意识,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彻底改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树立群众观念,增强对人民负责的责任心和责任感,树立勤政为民观念,勤勤恳恳做事。
“接地气”才能科学决策。纸上谈兵制定出的发展规划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要让一项政策、一项计划符合发展的实际,党员干部必须走入基层、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在群众中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让每一项决策、计划得民心、合民意,少走弯路,不变成“扰民”计划。(王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