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余秋雨在北京举行“翰墨展”,面对“组团”前来的沧州人,他特意辟出时间专门接待,并称这是“诗经之乡来的人”。沧州人与余秋雨结缘,其实从十年前就开始了——
前段时间,余秋雨“翰墨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让很多沧州的“余迷”倍感兴奋,为了在“翰墨展”上能和自己的偶像见一面,这些粉丝自组大巴车,专程到北京去观展,并如愿与余秋雨先生见面、交谈,这些粉丝作为“来自诗经家乡的人们”,也受到余秋雨先生及夫人的欢迎。
沧州粉丝与余先生见面,也引起很多家乡人的关注,沧州市纪晓岚研究会原会长李忠智告诉记者,沧州是诗经的家乡,也是一代才子纪晓岚的故乡,而作为一代文豪的余秋雨先生,除了深受沧州“粉丝”崇拜之外,与这座文化古城还有着更深的缘分,早在十多年前,他曾亲为手书版《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阅微》)作序。
研究纪晓岚与余结缘
今年70岁的李忠智,是土生土长的沧州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纪晓岚文化,也曾在年近六旬时沿着纪晓岚的踪迹亲去新疆采风,被称为追随纪晓岚脚步的故乡人。2002年退居二线的李忠智开始投入全部精力研究纪晓岚文化,当年8月李忠智和几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沧县纪晓岚研究会(2004年底改名沧州纪晓岚研究会),2003年初创办了会刊《纪晓岚》(2005年改为《纪晓岚研究》)。
说起与余秋雨结缘,李忠智说,那是在2004年底2005年初。2005年是纪晓岚逝世二百周年,作为纪晓岚故乡的纪晓岚研究会,他们准备将文化纪念活动搞得隆重一些,《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晓岚的代表作,所以纪念活动的其中一项就是出版一版手书版《阅微草堂笔记》。因为纪念活动中还有一项“海内外大征联”,所以出版手书版《阅微》的事,也引起了国内很多文化人士的关注,这其中就包括上海的沈鸿生先生,“沈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曾经用小楷抄过《四大名著》,他手书的《四大名著》被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作为国礼赠送过外宾。”李忠智说,当时与沈先生交谈的过程中,提到手书版《阅微》能请到大文豪余秋雨先生作序、画家戴敦邦先生作插图,“这两点特别吸引我们,因为纪晓岚先生逝世二百年纪念我们赶上了,而下一个百年我们不可能赶上,能请到两位大家,更能增加这次手书版《阅微》的价值。”李忠智说,所以这件事也就这样敲定了,手书版由沈鸿生先生书写、余秋雨先生作序、戴敦邦先生作插图,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约定作序却又生出变数
一切都已经敲定好,就等着手书版的出版,李忠智说,等待手书版《阅微》出版面世的日子里,自己心里还有些兴奋,因为这版《阅微》的出版,无论是对于《阅微》、纪晓岚文化还是沧州来说,都有着一定的意义。
然而,好事多磨。没过几天,上海沈鸿生方面打电话来说,请余秋雨作序可能作不了了,因为余先生已经对外宣布封笔了。“当时我们之所以选择和沈鸿生方面合作,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他能请余秋雨先生作序这件事,现在说不能作就不作了,那肯定不行。”李忠智说,沈鸿生先生因为这件事也比较头疼,因为手书版他已经抄了一半了,如果双方谈不拢,那他不但失信,而且这一半的工作也相当于白做了,“所以他跟我说,我们能不能到上海亲自去谈一下这个事。”
说走就走,2004年12月2日,李忠智和手书版赞助公司的负责人一行来到了上海沈鸿生家中,沈鸿生说自己已经和对方联系多次,但是因为余先生已经对外宣布封笔,所以他也没有什么办法了。当初之所以说能请动余秋雨先生作序,是因为自己朋友开的文化公司和余秋雨先生的工作室在一栋楼里,也有一些交往,所以商定了这件事。如果实在不行的话,他可以带李忠智他们去文化公司,再去余先生的工作室。
聊罢,沈鸿生带着李忠智他们去到上海古籍出版社,一是去聊聊出版情况,二是去看看王兴康社长有没有这个面子请动余先生,“交谈之后,王社长说,这件事他也很为难,自己能请动戴敦邦先生作插图,但请余秋雨先生再出山作序,他也没有这个面子。”
言辞恳切终请“出山”
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来,沈鸿生带李忠智他们去到了沈先生朋友的文化公司,公司经理请来了余秋雨工作坊的主任金克林先生。“见到金先生,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下,并表示作为纪晓岚故乡的人,我们特意来诚恳地邀请余先生能为这部手书版《阅微》作序。”李忠智说。
他邀请余先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部书值得余先生来写这个序;二是余先生有资格来作这个序;三是只有他写了这个序,我们这部书才有出版的价值。“因为当时时间比较紧,所以我着重从第一点上来说明了原因。”李忠智说,他向金克林介绍,自《阅微》面世以来,只有三个人为其作过序,一位是纪晓岚的弟子,嘉庆年间盛时彦为这部书作过序;另一个是道光年间的郑开禧;还有一个就是民国时期的蔡元培先生为此作过序,这三位都是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作为一代文豪,能为这部手书版作序,也必将会名传千古。
“另外,我向金克林说,因为当初已经约定好余先生来作这个序,所以请余秋雨先生‘出山’作序,也是一种践诺。”李忠智说,当时金克林先生称,余先生每年只有两三个月在上海,可巧现在还没离开,他可以疏通,请余先生写序。
2005年1月13日,沈鸿生方面来电说余秋雨为《阅微》作序的事,余先生称缺少资料,希望沧州方面能提供资料。“下午我就给他发了电子邮件寄出资料。”李忠智说,电子邮件共发了三分资料,一份是《纪晓岚与阅微草堂笔记》,一份是时任市长起草的序,还有一份是蔡元培作的序。
答应来沧参加文化活动
水到渠自成。当年1月18日,余秋雨先生为手书版《阅微》作的序就通过电子邮件传了过来,2月手书版《阅微》就正式出版了,也在文化界引起了高度重视,并被市委市政府作为沧州对外交流的重要文化礼品。
说起余秋雨作的序,李忠智告诉记者,余先生洋洋洒洒两千字的序中将《阅微》与《聊斋志异》进行了比较,并用了很多术语来将两者进行了分辨。“语言不落俗套,很有大师风格。”
在与余秋雨先生结缘的这段时间,李忠智说,自己还向余秋雨先生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够到纪晓岚的故乡看一看,“余先生也答应,如果以后有这方面的研讨会,他可以来参与研讨,到一代先贤的故乡看一看。”
在过去的这十多年时间里,纪晓岚文化园于2009年落成,最近文化园的扩建工作也正在进行,李忠智也已经卸任纪晓岚研究会会长一职,“不过,对纪晓岚文化的研究不会断,这位先贤生在沧州,葬在沧州,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李忠智说,作为后人,我们会藉此打造具有沧州特色的地域人文品牌,发挥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我也盼望着我们能搞那么一场够规格的研讨会,请一些像余秋雨先生这样的大腕儿,来我们这座文化古城走一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