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权威引领 精准提升——衡水市人民医院举办脑卒中急救绿道质控培训会议)
衡水市人民医院(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主院区成功举办“脑卒中急救绿道质控培训会议”。本次会议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杜万良教授,围绕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决策、患者筛选、知情同意及多学科协作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培训,为医院卒中急救体系建设注入权威智慧,助力提升区域脑卒中救治水平。
![]()
权威作引领:聚焦溶栓决策“时间与精准”双核心
作为国内脑卒中急救领域的权威专家,杜万良教授以《脑梗死溶栓的选择和知情同意》为主题,深刻阐释了急性脑梗死救治“时间就是大脑”的核心原则。临床中“溶不溶栓”的决策需突破传统思维局限,即使是轻型卒中或3个月内有卒中史的患者,也应依据最新指南进行个体化评估,避免将“潜在禁忌”简单等同于“绝对禁忌”。结合典型病例剖析,杜教授表示:“指南是基础,但患者的个体差异是关键,医生需以‘指南意识’为纲,以‘临床智慧’为尺,实现精准决策。”
针对国内外指南的更新要点,杜教授特别提示,当前卒中救治已进入“精准化”时代,医生需动态掌握循证医学证据,将指南推荐与患者实际情况深度融合,确保每一位适宜溶栓的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救治。
以患者为本:重塑知情同意“医患协同”沟通理念
在溶栓治疗的关键环节——知情同意方面,杜万良教授讲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新范式。医生应主动承担决策主导责任,避免使用晦涩专业术语,不随意列举风险数字,更不能将治疗决策压力转嫁给家属。“我们要让患者和家属听懂治疗的必要性与获益,而非陷入对‘小概率风险’的过度焦虑。”
杜教授还建议,沟通中需聚焦“共同面对疾病”的核心目标,减少对费用问题的不必要强调,排除场外干扰因素,通过清晰、温暖的交流建立医患信任,让家属感受到“医生与你并肩作战”的专业担当,从而为关键时刻的果断施治奠定基础。
多学科协作:共筑卒中急救“高效绿道”网络
本次培训汇聚了衡水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崔朝勃,医务处、护理部、脑卒中防控管理办公室、急诊科、神经内外科、影像科、介入科及部分县域医院脑卒中救治医护人员。在病例研讨环节,杜万良教授与现场医护围绕超时间窗(含醒后卒中)患者救治流程、复杂病例溶栓决策等难题展开热烈互动,强调“卒中救治不是单一科室的‘独角戏’,而是多学科协作的‘接力赛’——从急诊接诊到影像评估,从溶栓实施到术后护理,每个环节的高效衔接都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
崔朝勃表示,医院始终将脑卒中急救作为重点攻坚方向,此次特邀杜万良教授指导,正是为了打通多学科协作“最后一公里”,推动卒中急救绿道向“更精准、更高效、更人文”迈进。
赋能再提升:卒中救治能力迈向新高度
此次专题培训不仅系统提升了医护人员对溶栓治疗的理论认知与实操能力,更在临床思维、医患沟通、多科协作等维度带来深刻启发。衡水市人民医院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继续依托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深耕卒中急救领域,进一步优化卒中急救流程,持续推进多学科协作机制,将专家智慧转化为临床实践动能,持续提升急性卒中救治的“时间效率”与“精准度”,为衡水及周边地区群众构筑更坚实的脑卒中防治生命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