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鼓板新声唱振兴 跨界匠心铸经典)
鼓板新声唱振兴 跨界匠心铸经典
——我市主创西河大鼓《新农人儿》摘得全国群星奖的背后
![]()
《新农人儿》创作团队。
本报记者 张泰源 文/图
11月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暨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落下帷幕。曲艺类获奖名单揭晓,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选送、省(市、区)群众艺术馆联合创排的西河大鼓作品《新农人儿》赫然在列。这部融合传统韵味与时代精神的原创佳作,从全国5039个参评作品、29.5万名群众文艺工作者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为河北群众文艺事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西河大鼓这门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
群星奖作为群众文艺领域的国家级标杆奖项,全国1996个演出单位踊跃参与,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群众合唱六大类别,经过初选、复评、终评三轮严苛筛选,最终仅60个作品(团队)获奖,每个类别仅10个名额。《新农人儿》能在数千部作品中突围,背后是近两年的精耕细作与千锤百炼。
采风扎根:从田间地头汲取创作养分
这部作品是廊坊市群众艺术馆重点打造的原创力作,创作团队始终坚守“扎根生活、源于人民”的创作理念。主创者为市群艺馆创作调研部干部姜子龙,他带领团队多次深入河北农村采风调研,从大棚种植户的家常闲谈,到村干部讲述的乡村振兴故事,再到“新农人”分享的创业艰辛,这些鲜活素材都成为创作的灵感源泉。最终,团队将“大棚改建”这一真实农村发展案例,升华为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艺术典型。
作品的呈现汇聚了多方力量:主演张爽是大城县籍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也是省级非遗项目西河大鼓传承人;另一位主演李雪则是河间西河大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功底深厚;伴奏乐队由馆内干部刘晨阳及省群众艺术馆专业人士组成,阵容扎实。
从剧本构思到舞台呈现,团队历经20余次剧本修改,小到一句唱词的韵律,大到情节冲突的设置,都反复打磨。在正式参评前,《新农人儿》已完成百余场惠民演出,每一次演出后的观众反馈,都成为作品优化的重要依据,让这部作品在贴近群众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新农人儿》精准捕捉了时代脉搏与乡村变迁。作品以“新质生产力”与“智慧农业”为核心主题,围绕一对农村父子展开叙事:父亲坚守传统种植模式,认为老棚子种了一辈子,稳妥;儿子则眼光长远,希望拆旧棚建新型智能大棚,运用电商直播、绿色科技等现代化手段拓展销路。剧中通过一连串精彩的父子对话,生动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观念碰撞——父亲担心风险,儿子敢闯敢试,既真实可感,又引发共鸣。最终,父子携手建新棚的结局,不仅化解了代际矛盾,更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唯有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让乡村发展焕发新活力。
匠心坚守:跨界与付出铸就作品质感
在艺术表达上,《新农人儿》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作品坚守西河大鼓“说唱相间、鼓板伴奏”的核心特色,李雪醇厚的唱腔与张爽灵动的演绎相得益彰,鼓板节奏错落有致,唱词通俗易懂又不失文采,让传统曲艺的韵味得以充分彰显。
创作团队大胆创新,融入情景演绎等现代表现手法,通过简单的舞台布景营造出大棚劳作、电商直播等场景,让观众更有代入感。这种“传统骨架+现代血肉”的创作方式,既让老观众感受到西河大鼓的熟悉韵味,又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找到了新的表达。
主演张爽的跨界经历为作品增添了独特魅力。作为百度公司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她每天与代码、科技打交道,深耕科技前沿;作为西河大鼓传承人,她师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河大鼓代表性传承人郝秀洁,十七年如一日坚守曲艺道路。双重身份的碰撞,让她对“新农人”的创新精神有着更深切的理解。备战群星奖的一年多里,张爽几乎牺牲了所有周末时光——周五下班后从北京出发到石家庄,周日深夜再返回。在往返的列车上,她也常常在琢磨唱词、练习唱腔。
伴奏团队的刘晨阳同样用坚守书写着幕后荣光。为了全身心投入作品排练与备战,她主动推迟婚期,将个人时间悉数奉献给团队。原本专攻古筝的她,为满足作品伴奏需求,从零开始自学扬琴,凭借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反复练习,指尖磨出厚茧也未曾停歇,最终以精湛的扬琴伴奏为作品增色。
守正创新:非遗与时代同频共振
创作团队的坚守与创新,也是西河大鼓这门非遗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缩影。传统西河大鼓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演唱内容,而《新农人儿》将目光投向当下,聚焦新时代农村的发展变化与青年的奋斗成长,让传统曲艺成为记录时代、讴歌人民的载体。这种题材的创新,不仅为西河大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更证明了传统非遗是能够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化瑰宝。
第二十届群星奖的领奖台上,当《新农人儿》主创姜子龙接过获奖证书,掌声经久不息。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为作品付出的创作者。聚光灯下的荣光,背后是无数个清晨与深夜的奔波,是鼓板声中未曾熄灭的热爱,是对群众文艺“扎根生活、服务人民”初心的坚守。
《新农人儿》的获奖,不仅为河北群众文艺事业赢得了荣誉,更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启示:优秀的群众文艺作品,既要扎根传统文化土壤,坚守艺术本真,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回应人民心声。作为一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作品,它用曲艺形式讲述了中国乡村发展故事,传递了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时代理念;作为传统非遗的创新实践,它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借鉴——唯有与时俱进、勇于突破,才能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新农人儿》的鼓板声仍在继续回响,未来将走进更多乡村、社区、校园,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曲艺的魅力。
记者手记:鼓板新声里的时代答卷
鼓板铿锵,唱不尽乡村新貌;匠心独运,谱得出时代强音。当《新农人儿》摘得第二十届群星奖,这份荣誉背后是主创团队扎根生活的坚守与勇于创新的担当。
为捕捉最真实的乡村脉搏,创作团队多次深入河北农村采风,将大棚种植户的闲谈、新农人的创业故事化为创作素材,历经20余次剧本修改、百余场惠民演出打磨,让“大棚改建”的真实案例升华为艺术经典。主演张爽跨界而来,以软件开发工程师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读懂新农人的创新精神;伴奏刘晨阳推迟婚期、自学扬琴,用指尖厚茧诠释幕后坚守。
作品坚守西河大鼓说唱特色,又融入情景演绎等现代表达,让传统曲艺与智慧农业、电商直播等时代元素碰撞出火花。父子间的观念交锋,既是代际对话,更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生动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新农人儿》的成功,证明了传统非遗能与时代同频,群众文艺生动地记录时代变迁。这鼓板声里,有文化传承的温度,更有乡村振兴的力量,激励着更多创作者用匠心书写人民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