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运河香河段。(资料片)记者 刘向 摄
廊坊传媒网讯(记者 杨苗苗 通讯员 刘禹含)初冬的大厂回族自治县潮白河畔风光旖旎,放眼望去,水天一色,美景如画。这里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隔岸相望,游客络绎前来,或泛舟河面,或漫步沙滩,感受温馨惬意的静美时光。“这里环境好,有水有沙滩,很适合带孩子过来玩,挺舒服的。”北京游客尹峰说。
潮白河畔的风光旖旎只是我市全力推进河长制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时期,全市水利系统始终把老百姓的“水心事”装在心里,从汛期守牢家门不被淹,到让家门口的河水变清河堤能散步;从拧开水龙头有清甜水,到日常用水安全放心,用一桩桩接地气的治水实事,把“水安全”“水舒心”融进百姓的柴米油盐,给民生幸福添上“水保障”。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水利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水利系统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加快推进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全面加强;成功应对多轮强降雨过程,守住汛期防洪安全底线;持续巩固超采综合治理成效,地下水位保持回升态势;做实落细“河长制”,水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为高质量发展持续夯实水利基础。
项目建设是水利事业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抓手。“十四五”期间,全市水利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51.5亿元,与“十三五”时期完成投资34.9亿元相比增长10倍;特别是2024年,全市水利建设项目投资完成151.1亿元、位列全省第二。33个增发国债项目已完工26个,8个超长期国债项目均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三河市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县级水网先导区试点。南水北调廊坊市“北三县”供水工程北三县段已基本完工,广阳段、北京段正在统筹征迁安置和工程建设,一批水安全保障工程加速推进。
坚实的水利基础设施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而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更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期间,全市水利系统坚决扛牢水旱灾害防御天职,成功抗御了2021年极为罕见的夏秋连汛、2023年旱涝急转的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2025年迅猛突发的海河“25·7”区域性大洪水,特别是2023年相继启用东淀和永定河泛区两个蓄滞洪区,迅速应对白沟河险情、北运河涨水、大清河险情;2025年科学防范应对中亭河、潮白河、泃河等行洪河道汛情,紧急抢护三河市河道沿线关键点位,守住了无因灾人员死亡、未发生因汛情引发次生灾害的底线。
江河安澜是基础,生态优美是更高追求。我市在筑牢防汛底线的同时,始终将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深耕细作河长制“责任田”。“十四五”期间,省对市河长制考核廊坊市连年处于优秀行列,2024年排名全省第三,创历史新高。2021年三河市泃河等3条河流获评省级秀美河湖;2022年北运河等5条河流成功申报省级水利风景区;2023年北运河等8条河流入选省级幸福河湖、入选数量全省第一,北运河、永定河被确定为典型示范河湖。创建“民间河长”+“河道警长”+“河道检察长”+“志愿者”等多元一体管理机制,与周边地区开展跨界河流“联席联巡联防联控”合作;成立全省首家河长制水文服务中心、全市首家“河长制学院”,积极探索治水管水兴水新路径。
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离不开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作为刚性约束。我市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为抓手,聚力建设节水控水“防火墙”,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期间,我市3次获得全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考核好等次。潮白河、北运河等7条河全部实现贯通有水的年度复苏目标。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至2024年的21.7立方米和5.5立方米,均位于全省第一。创建节水型企业81家,建设公园节水驿站5个、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7个,累计建成的节水型高校占全市高校的70%,于2024年提前实现全市10个县(市、区)县域节水型社会全覆盖。全市深层、浅层超采区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5.62米和10.16米,浅层、深层严重超采区面积全部清零;浅层漏斗面积减少,3个深层漏斗均未呈现。
无论是项目建设、防汛抗旱,还是生态治理、节水控水,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保障民生。我市精准发力,打出民生水利“组合拳”,充分满足城乡用水需求。“十四五”期间,通过争取中央、省级水利发展资金,在文安县、固安县、永清县、大城县新(扩)建地表水厂5座;铺设地表水厂至村庄输水管网1281.57公里,提升改造部分村内管网2255.24公里;安装计量设施33806套,累计受益人口622.49万人。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维持100%;规模化供水率84%,较全省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农村供水县域统管覆盖县数比例达到80%。2024年全市供水工程管理标准化达标率达到75%,超过目标任务5个百分点;大厂回族自治县、广阳区获评全省农村供水县域统管试点县。
“十四五”期间,廊坊水利系统以项目强基、防汛守安、生态提质、节水增效、民生为本,构建起全方位治水兴水格局,让水安全防线更牢固、水生态画卷更亮丽、民生福祉更充盈。今后,市水利局将继续把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水安全保障紧密结合,着力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