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方寸木梳藏匠心 八旬老人六十余载守护老手艺)
一把木梳,串联起六十余载光阴;一双巧手,守护着代代相传的匠心。木梳作为镌刻着生活印记的传统手工制品,根根木齿都凝结着技艺的精巧与坚守。在固安县渠沟镇大王马西村有位八旬老人张印华,15岁便与这方寸木梳结下不解之缘。六十多年来,他以简易工具、狭窄工作台为依托,用坚守诠释着传统技艺的温度。
![]()
今年81岁的张印华自15岁开始学习制作手工木梳,师承家叔。在耳濡目染中他开始对这项技艺产生了兴趣,记住了木梳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并尝试上手制作,一上手就是六十多年。在走街串巷的叫卖中,张记木梳凭借梳齿均匀、梳背光滑的优点渐渐小有名气,成为张印华与家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
“高龄”的工具、狭窄的“工作台”,加之六十多年的制作经验,这就是张印华制作木梳的全部条件。一把木梳的制作包括断料、划样、开齿、藏齿、锉齿、锯形、抛光等十几道工序,基本都需要在台面宽度不足10厘米,由几根木头搭在一起的“木马”上完成。墙上挂着的十几把制梳工具充斥着被岁月斑驳的痕迹,式样简单但功能齐全,最老的一把甚至有九十多岁了。
![]()
介绍这些工具时,张印华如数家珍。
![]()
手工木梳匠人张印华:“这个是开齿的大锯,如果开齿不齐,另一把就用来把齿调整,开出的齿尖是方的,这个就用来剃尖、剃圆。开齿是最费劲的,开齿需要开两面。因为梳子上面画着印,需要两边开齿对齐。一把木梳做好要十好几遍活工序。要想做好木梳,必须要一心一意,把心静下来。”
![]()
木梳的原材料多为枣木、桃木、杏木、红木,手工打磨后,梳齿圆润、木质柔韧,久用不变形。新鲜的木料经室内存放自然风干后,再下料、刨板、开齿制作。万事开头难,木梳制作亦如是。张印华告诉记者,开齿是所有工序中最繁琐的环节,双面比对,根根对齐,才能为“内厚外薄、下头尖”的形态打好基础。手工锯齿耗费力气,需要全神贯注,保持手稳心静。
![]()
在这个狭小的“工作台”上,张印华将他的“作品”一一铺开展示给记者,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梳子虽没有市面上那么花样百出,但是把简单枯燥的工作坚持六十余年,却也需要老匠人倾注全部的热爱。张印华说,传统技艺的传承除了需要原汁原味的老手艺,还有一颗沉淀的心。
记者:姚金竺 臧子祺 徐子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