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政企联手发力 龙河治理焕新 一泓清水润民生)
![]()
治理后的龙河(广阳区齐家营段)。记者 吕新颖 通讯员 肖芬 范世成 程雨飞 文/图
“咚咚锵!咚咚锵!”10月31日清晨,廊坊市龙河岸边的齐家营村口热闹非凡,三十多位村民组成的秧歌队伴着鼓点翩翩起舞。80岁的齐国晨奶奶手持彩扇,脚步轻盈。休息之余,她与记者唠起家常:“自从这条河环境好了,路修好了,我天天都来河边遛弯、扭秧歌,身子骨比之前强多了!”
时光回溯至3年前,龙河却是另一番景象。河道里垃圾成堆,每逢雨天,两岸道路便泥泞难行。“那时候路过河边都得捂着鼻子快走,更别说在这儿遛弯、扭秧歌了。”村民刘伟回忆道。
驻足村口龙河桥上,记者看到,如今宽阔的河面清波荡漾,数只游船静静停泊右岸。修葺一新的白色护栏如玉带蜿蜒,沿岸绿树掩映着红楼,白墙灰瓦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微风拂过,芦苇沙沙作响,与欢快的鼓点声、笑语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晨光乐章。
这场蜕变,得益于龙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广阳区水利局副局长张彦波介绍,2022年6月,龙河工程广阳段率先启动。经过3年精心治理,河道疏挖、道路建设、生态绿化和两岸景观工程已基本完工,焕然一新的龙河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2024年第八届河北省旅游发展大会主会场落户廊坊,沿龙河打造的“宋风潮玩齐家营”主题景区,成为京津冀地区游客争相打卡的新地标。
龙河是廊坊市的“母亲河”,也是永定河的重要支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体实施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大背景下,市政府与永定河流域公司携手发力,共同推进龙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
“龙河项目总投资8.6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主槽整治、两岸巡河路建设及堤防加高加固等。依托龙河的自然走向,我们修筑了双向31.4公里的堤顶路,串联起了龙河沿岸万庄镇三小营、杜各庄、齐家营等10余个村街,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交通出行条件。同时,还打造了齐营水韵、杜桥耕影、兰岸清风等特色场景,构建起了连续贯通的滨水公共空间。”永定河流域公司廊坊分公司龙河项目负责人闫金明介绍,“目前,我们正在稳步推进龙河安次段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完成。”
政企协同的创新模式,为永定河治理在支流层面提供了生动范本。广阳区政府、区水利局、沿线村镇与永定河流域公司建立党政联席协调机制,畅通多方沟通渠道。“工程启动以来,我们通过10余次专题座谈和实地调研,成功解决了管涵穿越等10多项难题,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张彦波介绍道。
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龙河治理还注重与当地历史文化相融合,新建的仿古连廊、大戏台、龙河桥等景观小品与重获新生的龙河交相呼应,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齐家营村积极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等特色产业,成功落地“宋风潮玩”文旅项目。如今,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感受乡村宁静,品尝农家美食,体验浓郁乡韵。村民通过经营民宿、销售农产品等途径,收入显著提升,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继2022年获评河北省“水利风景区”后,2023年龙河再次获评省级“幸福河湖”。如今伫立河岸,映入眼帘的不仅是清波绿树、往来游人,更是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农家乐炊烟袅袅,民宿前灯笼高悬,孩童在步道上追逐彩蝶,老人在石凳上闲话家常……
“下一步,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乡村民宿和农家乐产业规模,把游船项目做起来,让更多的游客能够体验到美丽乡村的魅力和龙河的独特风情。”齐家营村党支部书记陈松柱指着河对岸的空地,眼中充满了期待,“这条河就是我们村的‘聚宝盆’,我们相信,往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记者手记:
政企同心干群携手守护“母亲河”
记者 吕新颖
从村民捂着鼻子匆匆而过的“臭水沟”,到游人争相打卡的“幸福河湖”,龙河的三年蜕变,不仅是一条河流的生态重生,更是政企协同破解治理难题、赋能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这条贯穿京津冀的“母亲河”,以清波荡漾的新颜,书写出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时代答卷。
龙河的变迁,始于对民生痛点的精准回应。3年前的河道,不仅破坏了乡村风貌,更直接影响着沿岸百姓的生活质量——雨天泥泞难闻的臭味,让“临水而居”的便利变成了“望河却步”的困扰。正是这份对民生需求的深刻洞察,让政企双方将龙河治理从单纯的生态工程,升华为关乎群众获得感的民心工程。从疏挖河道、加固堤防到修建堤顶路,每一项工程都紧扣“便民”核心:31.4公里的双向堤顶路串联起10余个村街,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齐营水韵”等特色场景的打造,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了休闲好去处。80岁的齐国晨奶奶在河边扭秧歌的笑脸,正是治理成效最鲜活的注脚。
龙河的成功,关键在于政企协同的模式创新。治理一条跨区域、涉及多方利益的河流,单靠政府或企业的力量都难以为继。市政府与永定河流域公司的携手,打破了“各自为战”的壁垒:政府发挥统筹协调优势,通过党政联席协调机制畅通沟通渠道,10余次专题座谈破解管涵穿越等难题,为项目扫清障碍;企业则凭借资金、技术与运营优势,投入8.6亿元推进工程建设,更着眼长远打造文旅场景。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模式,既避免了行政干预的低效,也克服了市场逐利的短视,为流域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龙河的价值,更在于生态、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治理不是简单的“清淤换水”,而是要让河流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政企双方深谙此理:在修复生态的同时,将仿古连廊、大戏台等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让龙河承载起地方记忆;依托“宋风潮玩”文旅项目,推动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如今,游客纷至沓来,村民收入提升,曾经沉寂的村庄因一条河焕发新生。这种“生态打底、文化赋能、经济增收”的良性循环,正是治理工程最深远的意义。
从“臭水河”到“幸福河”,龙河的蜕变告诉我们:生态治理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政企同心、干群携手的系统工程。当政府的担当与企业的责任相遇,当生态的修复与民生的改善同步,就能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滋润民心的幸福之水,让每一片乡村都绽放出振兴发展的绚丽光彩。这不仅是龙河的故事,更应是新时代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的共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