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上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采集室里,25岁的小潘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他的血液缓缓流过血细胞分离机,珍贵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一点点收集起来。他知道,这些“生命的种子”将为一个素未谋面的孩子带去重生的希望。
“能配上就救一下。”这个简单而坚定的想法,支撑着小潘走过了这段不平凡的捐献之旅。
![]()
2021年,刚从大学毕业的小潘第一次参加了无偿献血。就是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做出了一个可能改变他人命运的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小潘回忆道,“就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加入了。”作为一名医学生,他比普通人更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但也清楚配型成功的概率很低,犹如中了彩票。
这个看似偶然的决定,其实早已隐藏在他的内心深处。小潘是个特别心软的人,路上见到乞讨者或困苦的人,他总是忍不住伸出援手。“看不得别人受苦”,这个特质贯穿了他的成长轨迹。工作后,小潘每年都会和同事们下乡,为村民免费检测饮用水质,为牛羊检查传染病。这些经历让他更深切地体会到:帮助他人,其实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
今年9月底,一个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打破了小潘平静的生活。工作人员告诉他,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像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小潘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四年的等待,数万分之一的概率,这份突如其来的“缘分”让他既惊讶又笃定。
从那天起,捐献这件事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日程。
随后的体检和高分辨检测阶段,这个平时从容的年轻人竟有些着急起来。“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件事,”他坦言,“我还主动打回电话去问结果。”那份对远方陌生生命的牵挂,已经悄然扎根。
![]()
确定符合捐献条件后,小潘开始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特别准备期”。他制定了严格的锻炼计划——跑步、打篮球,让身体保持在最佳状态。饮食上也彻底告别了重油重糖,转而追求清淡健康。这一切改变,都只为确保捐献时能提供最健康的造血干细胞。
“既然决定要救,就要做到最好。”这个25岁的年轻人,展现出超乎年龄的责任感。
11月6日,小潘开始注射动员剂。随之而来的腰酸腰痛让他夜不能寐,但他从未动摇。“想到远方那个等待救助的生命,这些不适都不算什么。”
采集当天,小潘安静地躺在床上,偶尔和身边的医护人员轻声交流。当得知受捐者是个年幼的孩子时,这个高大男孩的眼神瞬间柔软:“希望小患者能好好活下去。”这一天,小潘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21498例、河北省第891例、承德市第1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年轻人用行动写就的生命赞歌。
![]()
小潘是歌手张韶涵的粉丝,尤其喜欢那首《隐形的翅膀》。采集过程中,这首歌的旋律不时在他心中回响:“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他说,这首歌给了他力量,他也希望这份力量能够传递给远方的孩子。“愿我这份微不足道的馈赠,能成为患者生命中那双隐形的翅膀。”
面对赞誉,他始终淡然。“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但就是这份淡然,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行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他们平凡普通,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他最真诚的方式,为一个素未谋面的孩子托起了生的希望;用他温热的手臂,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