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
近日,走进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安子岭乡吉利峪村,只见主干道宽阔平整,太阳能路灯杆沿村路竖立,双拥广场上村民们悠闲地聊着天。
“我们村自从市旅游文广局驻村工作队来后,路好走了,环境美了,挣钱的路子也宽了,咱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们提起村里的变化满脸都是笑意。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以前雨天出门,鞋上全是泥,晚上走夜路更是摸黑前行。现在好了,新修的路通到咱家门口,路灯把夜晚照得像白天一样,出门别提多方便了。”吉利峪村村民张洪山感慨道。
以前,吉利峪村村路历经多年碾轧早已坑洼不平;村内支路、巷道狭窄难行,农产品运输受阻;村里没有像样的照明设施,晚上出门靠手电筒,老人小孩夜行极为不便。
![]()
工作队带领村民硬化村内道路。 通讯员 陈晓蕾 摄
为解决村民出行难题,工作队多次往返县交通、发改等部门,递交情况报告,争取项目支持。在多方协调下,4.1公里长、5米宽的新路蜿蜒进村,彻底结束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历史。不仅如此,工作队还争取到20万元帮扶资金,硬化支路巷道1.4公里,增设太阳能路灯170盏,照亮村民夜间出行路。
为了让村民喝上“放心水”,工作队还筹资建设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的引泉井汩汩出水,1650米长的管路直通农户家,村民再也不用为“挑水远、水质差”犯愁,打开水龙头就能用上干净的自来水。
谈及这些民生工程,工作队队长张洋说:“群众事无小事,路通了、灯亮了、水净了,看似小事,却是关乎大家日子过得舒心不舒心的大事。只要能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多跑几趟路、多费些心思,都是值得的。”
农业产业多点开花
吉利峪村是传统农业村,有种植板栗、山楂、药材等产业基础,但因管理落后、品种老化,收益一直上不去。为此,工作队坚持“产业兴农”工作理念,立足村庄资源禀赋,着力打造“多元造血”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传统林果产业升级方面,工作队不仅为种植户免费发放4万余棵优质板栗、山楂树苗,将种植规模扩大700亩,实现受益农户全覆盖,还定期邀请高校农业专家进村开设“板栗课堂”,手把手讲解栗树科学修剪、精准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我们要让百姓接受新的技术和观念,推广板栗科学管护技术,进一步实现增产增收。”张洋说。
依托村庄群山环绕、野生草药资源丰富的优势,工作队推出“大户带动+政策扶持”发展模式,通过引进优质北苍术品种,引导村民连片种植150亩,实现规模化种植,让中草药变成带动村民致富的“金叶子”。
“以前种板栗靠老经验,忙活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跟着专家学技术,板栗又大又甜、销路也好了,还跟着村里的种植大户种北苍术,有技术指导、政策支持,心里特别踏实,去年光这两项收入就比往年多了1万多元。”村民张彬笑着说。
如今,经过精心培育,板栗、山楂、北苍术等产业已成为吉利峪村村民增收的“主力军”。
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在吉利峪村,时常会听人唱起一首歌《吉利峪,我们的家》。这首由工作队创作、录制的村歌不仅成了村民的“心头曲”,更凝聚起全村人共建家园的精气神。每当傍晚,村里的广场亮起灯光,村民总会自发聚拢到这里,伴着村歌的旋律跳起舞,孩子们追逐嬉戏,歌声与欢笑声交织成乡村最鲜活的图景。
吉利峪村的红色革命历史是珍贵的精神财富。工作队精心打造了60平方米的吉利峪村革命历史展室,通过30余件军功章、药捻、油灯等实物藏品,生动再现村庄的革命过往。
如今,这里已相继挂牌秦皇岛市国防教育基地、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针对村民文化活动单一的问题,工作队积极牵线搭桥,推动市群艺馆、市图书馆与村委会签订公共文化服务下沉基层协作协议,免费定期开放线上线下数字文化资源,满足村民多样化文化需求,将优质文化资源送到村民家门口。
“村里的活动越办越红火,家长里短的磕磕绊绊越来越少。村风正、人心淳的好风气正在形成,大伙儿的心呀也越来越齐了。”吉利峪村党支部书记王金佐介绍,文化正在悄然改变着吉利峪村的面貌,也让村民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走得更加自信。
来源:秦皇岛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