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采集室里,38岁的何先生静静躺在床上,鲜红的血液通过采血管缓缓流经血细胞分离机,再回流到体内——他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希望。
四个小时过后,采集顺利完成。他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21393例、河北省第888例、邯郸市第21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个看似普通的数字背后,是一个关于承诺、勇气和无私奉献的温暖故事。
![]()
今年7月,一个寻常的午后,何先生正开着货车穿梭在县城的大街小巷送货。手机响起,来电显示是红十字会。“您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是否愿意捐献?”工作人员谨慎地询问。“捐!”何先生几乎不假思索,“配上了就捐。”
这通改变两个人命运的电话,他只用了不到一分钟就做出了决定。挂断电话后,他继续送货,就像答应了一个普通的订单。可这个看似随意的决定,在他心里却重如千钧——“以前也在网上看到过血液病患者的报道,得这种病非常痛苦。如果能拯救他们,不只是挽救一个生命,甚至是一个家庭。”
![]()
何先生是大名县的一名普通个体户,经营着自己的小生意。这个看似平凡的身份背后,藏着一份不平凡的坚持——他已参加无偿献血10次。
2023年4月,在一次献血过程中,他听工作人员说起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志愿捐献者。“当时没想太多,就觉得有机会救人一命是好事。”何先生语气平和,仿佛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正是这份朴实无华的善良,让他在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时能够如此坚定。他知道,对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来说,找到配型成功的捐献者如同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唯一的希望。
![]()
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从初配成功到最终捐献,需要经历全面体检、高分辨检测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捐献者积极配合。
对于个体经营者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每一次前往医院体检、检测,都意味着要暂时放下生意,推掉订单。有人问他:“这样来回跑,不耽误赚钱吗?”
何先生却看得很淡:“这辈子能救个人,值得!”
“本来也是自己干活,时间比较自由。”他轻描淡写地说。但熟悉个体经营的人都知道,每一次离开都意味着收入的直接损失。然而,一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安排,何先生总是第一时间调整工作,准时赴约。“工作人员怎么安排我就怎么做,不想那么多。”他没有计算过这些天的经济损失,只觉得没有什么比救命更重要。
![]()
为了以最佳状态完成捐献,自接到电话起,何先生就开始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预防感冒、清淡饮食、保持作息规律——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细节,他却坚持了三个多月。
最让人动容的是,整个捐献过程,何先生都没有告诉家人。“怕他们担心。”简单五个字,道出了这个中年男人的细腻与担当。他独自承担了所有的准备工作和心理压力,只为让远方的那个生命有机会重新绽放。
![]()
10月30日清晨,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他来到医院,平静地完成了捐献前的最后准备。当采集针头扎入血管的那一刻,他表情坦然,眼中透着坚定。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采集,带着何先生体温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小心翼翼地封装起来,这份“生命种子”将以最快速度被送往患者所在医院,输入患者体内。
他没有询问患者的任何信息,只知道有一个人因为他的捐献而重获新生。这种不求回报的给予,正是人间最纯粹的善良。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感慨:“每一位像何先生这样的捐献者,都是我们身边的英雄。他们用可再生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不可重来的生命。”
作为一名普通人,何先生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别人生命中的英雄。但在那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心中,他就是照亮生命黑暗时刻的那束光。
这份推掉生意也要守护的承诺,这份不求回报的生命馈赠,让2025年的这个秋天,格外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