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课堂
优秀示范课堂
在我校“五环课堂”改革的浪潮中,
有一位教育者十分耀眼,
她是拥有二十年教龄的语文老师,
是带领团队精进的备课组长,
更是“五环课堂优秀示范课堂”的常客,
她就是北校区高二年级语文教师侍重磊。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她的课堂,
看看她如何用“五环”为钥,
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
![]()
目标导学:让经典不再“遥远”
提起《老子四章》《论语十二章》,不少学生曾觉得是“拗口的文言”“难懂的哲理”。但在她的课堂上,“目标导学”脱离知识点罗列窠臼,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讲《老子》的“道法自然”,她会联系学生“要不要跟风报兴趣班”的困惑;谈《论语》的“仁礼之道”,她会结合“校园里如何与同学相处”的日常。
![]()
![]()
“这节课不仅要背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更要明白怎么用先贤的话看清自己。”课堂伊始,她总能用一句话让学生明白:经典不是书本里的古董,而是能指导生活的智慧。
自主研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
“老师,我觉得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对当今社会的一道警钟,当今社会人们太过执着于‘有’,过于功利,有时候,恰恰是看似无用的‘无’在起作用,比如读书,比如艺术。”
![]()
![]()
![]()
![]()
![]()
![]()
![]()
这样的声音,常出现在她的“自主研学”环节。讲《论语》的“学思结合”,她会给学生发不同学科的学习案例,让大家自己找“学”与“思”脱节的问题;分析《老子》的“自知者明”,她设计“自我认知对照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写感悟。没有填鸭式讲解,只有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这才是自主研学的真谛。
合作探学:让思想碰撞出火花
她的“五环课堂”示范课上,一场关于“先贤智慧与当代青年”的讨论,让大家眼前一亮。
她把学生分成小组,一组聚焦《老子》的“无为而治”,一组钻研《论语》的“修身治学”。有人查文言字词、有人找现实案例、有人梳理逻辑框架,讨论声里满是思维的碰撞:“‘无为’不是躺平,是不盲目跟风!”“‘孝悌’在现在,就是多陪爸妈聊聊天!”
![]()
![]()
![]()
![]()
![]()
当小组代表把两部分智慧整合为“修身以立己,循道以处世”时,完成了语文课由文字向思维的跳跃:合作探学,探的不只是知识,更是让经典与时代同频的能力。
精讲导学:一句话点透关键
二十年教龄的功底,藏在她“精讲导学”的每一句话里。
![]()
学生纠结“老子为什么认为‘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是‘余食赘行’”,她不直接回答,而是问:“所有这些行为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多余’的原因在哪里? 它们各自违背了人体的、运动的、为人的自然规律。学生不懂“‘自知’‘自胜’高于‘知人’‘胜人’”的深层意思”,她举个例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用了太多精力来了解探索外部世界,但往往忽视那个同样复杂而丰富的自己的内在世界,由外向内视角的转变,恰是老子哲学观点中由有向无的探究。”
![]()
![]()
![]()
没有冗长的讲解,却能一针见血——她总能用最通俗的话,帮学生打通“文言”与“生活”的壁垒。
检测评学:评价不只是打分
在她的课堂上,“检测评学”从不是一张卷子定输赢。
自主研学后,她会让学生分享感悟,同学互评;合作探学后,她点评小组成果,重点看“有没有思想的火花”;课后作业更特别——“试选取今天上课中任意一个激发你灵感的点写一篇200字随笔”。
对她来说,评价不是为了挑错,而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学经典,最终是为了引经典为用。
![]()
![]()
二十年坚守,她用“五环”让语文课堂有温度、有深度;深耕不辍,她让《老子》《论语》的智慧,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里。这样的老师,值得我们所有人为她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