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广阳区逸锦家苑社区携手物业举办“小市场 大梦想——‘逸’起环保‘趣’赶集”跳蚤市场活动。 本报通讯员 高伟 摄
大厂回族自治县湖韵澜湾社区便民集市上,居民围聚义诊摊位,细致咨询健康问题;广阳区逸锦家苑社区跳蚤市场里,孩子踮着脚尖整理闲置玩具,清脆的叫卖声与笑声交织成热闹的乐章;文安县“双节同庆 公益市集”现场,老人享受免费理发服务,年轻人认真了解社保新政,辖区居民笑着感慨:“家门口就能享贴心服务,太方便了!”
这一幕幕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是廊坊各地社区因地制宜开展公益活动的生动日常。如今,从健康义诊、家电维修到普法宣传、亲子互动,各类贴近民心的公益服务遍布社区角落。这些看似细微的实践,不仅精准解决了居民的急难愁盼,更在邻里间架起情感桥梁,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为基层治理注入温暖而持久的活力。
公益活动是满足群众需求的“及时雨”,让服务触手可及。“家门口的服务最贴心”,这是居民对社区公益活动的共同心声。无需奔波到医院,社区广场的义诊摊位上,医生耐心为老人测血压、查血糖,还会根据身体状况给出饮食、用药建议;不用四处寻找维修店,家电维修志愿者带着工具上门,仔细排查冰箱、洗衣机的故障,很快就能让“罢工”的家电恢复运转;想给孩子添些实用物品,跳蚤市场里的绘本、玩具经过消毒后“变废为宝”,既实惠又传递了环保理念……这些细碎却暖心的服务,精准戳中了居民的生活痛点。老人的健康守护需求、上班族的便利生活需求、孩子的成长陪伴需求,都在一个个小摊位、一次次上门服务中得到满足。公益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帮助,它以最朴素的方式彰显价值,让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落地生根。
公益活动是凝聚邻里温情的“粘合剂”,让社区充满温度。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里,“楼上楼下不相识”成为不少社区的常态,邻里关系渐渐变得疏远。而社区公益活动恰好搭建起互动交流的平台,用“烟火气”焐热了邻里情,让冰冷的“居住空间”变成有爱的“温暖家园”。跳蚤市场里,居民一边置换物品,一边分享生活技巧,因共同的环保理念成为朋友;亲子公益课堂上,家长围坐探讨教育方法,孩子手拉手参与手工制作,友谊在协作中悄然萌芽;义诊义剪间隙,老人坐在一起聊聊家常;政策咨询台前,大家互相分享办事经验……陌生的邻里在互动中熟悉,疏远的关系在互助中拉近,邻里温情的种子在一次次公益活动中生根发芽。
公益活动是赋能基层治理的“好帮手”,让多方力量汇聚。社区公益看似是“小事”,实则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抓手”。从文安县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携手,将公益市集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到三河市泃阳西街道依托“跨社区党建服务联盟”,整合多社区资源,再到广阳区逸锦家苑社区联动物业、医疗机构、银行等共建单位,推出更多公益服务……“党建引领、社区搭台、多元参与”的模式,让公益活动成为连接政府、企业、居民的桥梁和整合各类资源的纽带。社区党组织深入走访摸清居民需求,再联动共建单位、爱心企业、志愿服务团队,将分散的力量汇聚成服务群众的“洪流”;而居民在参与公益的过程中,也从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主动为社区建设提建议、出力气,归属感与认同感不断增强,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筑牢根基。
公益的本质,是用微小的善意照亮生活的角落。公益活动进社区,不仅是服务触角的延伸,更是文明力量的传递、治理效能的升级。期待更多社区能以这些实践为借鉴,结合自身特色创新公益形式、拓展服务内容,让公益之花在更多角落绽放,让居民的幸福生活底色愈发鲜亮。(刘玉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