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清益田大剧院内,演员进行戏剧表演。
![]()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演出现场。
![]()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开启多点联动观演。
![]()
游客在永清益田戏曲街巷内游玩。
“从梨园深处到红楼幻境,每一步都踩着戏文的韵律,每一处都藏着互动的惊喜。”当清晨的阳光掠过京畿大地,廊坊的剧场灯光与街巷戏台已然苏醒。从永清益田戏剧产业孵化基地的水袖翻飞,到霸州李少春大剧院的丝竹悠扬,再到“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光影流转,这条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游戏剧之旅,正让“京津走廊明珠”绽放出独特的文化光彩。
作为京津冀文化交融枢纽,我市以“百里戏廊”为脉络,将戏曲传承、名家底蕴与文学幻境编织成可感可触的文旅体验,让游客在“入戏”中读懂文化,在互动中爱上艺术。
在“戏旅教”中解锁戏曲新玩法
“手腕再沉些,眼神要跟上水袖的弧度!”在永清益田戏剧产业孵化基地的排练厅里,戏曲老师的指导声与悠扬的胡琴声交织在一起。几名身着练功服的少年反复打磨着抖袖、掷袖的动作;而旁边几位游客模样的年轻人穿着仿制戏服,在老师的带领下尝试体验基础身段,脸上满是新奇。在这里,没有传统戏曲的神秘,只有触手可及的艺术体验。
作为廊坊“北方戏窝子”的核心载体,永清益田戏剧产业孵化基地以“校园景区化、教学体验化、戏剧产业化”为核心,构建起独特的“戏旅教”融合生态。基地依托廊坊益田艺术学校、益田大剧院等载体,打造了九大沉浸式戏曲场景:古色古香的戏曲街巷里,红灯笼映照着脸谱纹样的墙饰;数字化舞台上,虚实结合的光影演绎着经典剧目片段;文创工坊内,游客可动手制作京剧盔头、绘制脸谱,将戏曲元素带回家。这种“可观、可感、可参与”的模式,让古老戏曲“活”了起来。
“以前觉得京剧只能在台下、在电视上欣赏,没想到现在可以亲手勾脸谱、学身段,还能登台唱两句。”北京游客张女士举着刚完成的关羽脸谱兴奋地说。
永清益田戏剧产业孵化基地推出戏曲体验套餐,从基础的形体训练到完整的剧目片段体验,满足了不同游客需求。每周举办的戏曲周末剧场惠民演出,让戏迷朋友免费欣赏专业表演,至今已累计发放戏票逾万张,场场座无虚席。
艺术传承在体验中生生不息。永清益田戏剧产业孵化基地无偿资助72名孤儿与贫困生学戏,6年间培养30余名“小梅花奖”得主,84名毕业生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等顶尖学府。当游客在练功房看到少年们苦练的身影,在展厅翻阅学子们的获奖证书,便读懂了这座“戏曲孵化基地”的深层内涵——既是游客的体验乐园,又是传统艺术的传承沃土。
大师故里聆听经典回响
驱车前往霸州李少春大剧院。这座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剧院,与一旁的李少春纪念馆、李桂春故居共同构成了3A级文化景区,成为京津冀戏曲爱好者的聚集地。走进李少春大剧院的艺术广场,高8米的“大雪飘”青铜像便攫住目光,铜像以《野猪林》中林冲形象为蓝本,衣袂翻飞间尽显宗师风范。不少游客驻足拍照,定格这份艺术张力。
步入李少春大剧院前厅,现代简约的设计中融入传统纹样,宽敞的空间里回荡着隐约的京剧唱段。剧场内1000余个座位错落排布,国内一流的灯光音响设备静静待命,国家京剧院等知名院团曾在此留下精彩演出。
“每月都有大戏看,周末还有小剧场,这是我们霸州人的文化福利。”家住附近的一位王姓戏迷说。
据介绍,自2006年推出“月月唱大戏”品牌以来,李少春大剧院累计上演剧目逾千场,成为区域性文化艺术中心。
李少春纪念馆更是藏着一代宗师的艺术密码。在“粉墨传奇”展厅,玻璃展柜内的刀枪把子和练功裤见证着大师一路艰辛:为练眼神,他夜晚紧盯香头;为翻好跟头,在窄胡同反复练习。讲解员指着地下室方向,“这里曾是李少春先生的练功房,他正是在这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才有了后来的艺术成就。”
音像厅里循环播放着《野猪林》《红灯记》等经典片段,不时有游客还会跟着轻声哼唱。
“以前只知道李少春先生戏唱得好,没想到他还把京剧带到了15个国家,被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赞为‘中国猴王’。”来自天津的学生李雨桐在“春韵流芳”展厅研学时感慨道。
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欣赏经典演出,还能通过展品、影像、讲解触摸大师生平,这种“观演+研学”的模式,让大剧院超越了单一的演出场所,成为传承京剧艺术的重要阵地。
在幻城梦境中演绎自我篇章
来到“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这座距离北京仅一小时车程的文旅综合体,以独特的多点联动观演模式,让《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焕发现代活力。
刚入园,工作人员便递上观演地图:“建议玩两天,20多个剧场各有精彩,不同线路解锁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不同于传统剧场的单一观演,这里的“游戏剧”体验贯穿全程。在《读者》剧场,观众化身红楼读者,跟随演员在不同场景中穿梭,亲历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红楼梦》剧场则以360度环形舞台呈现经典片段,时而大雪纷飞,时而繁花似锦,让人身临其境。这种沉浸式演出打破了“演员演、观众看”的界限,游客在选择观演线路、参与互动环节的过程中,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太震撼了!不是被动看戏,而是自己走进了红楼世界。”来自石家庄的游客刘女士看完《元春省亲》演出,仍难掩激动。
除了核心剧目,“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还打造了文化展览、民俗体验、美食品鉴等配套业态。在文创区,红楼主题书签、折扇等商品琳琅满目;在餐饮区,“刘姥姥进大观园”主题套餐让味蕾也参与文化体验。这种“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布局,让游客从“入戏”到“留戏”,深度沉浸在红楼梦境中。
傍晚时分,灯光次第亮起,红墙与晚霞交相辉映。不少游客回味着一天的观演经历,有人讨论着《黛玉葬花》的细腻演绎,有人分享着参与剧本互动的趣事,经典名著在这些鲜活的讨论中完成了当代转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红楼梦》”,这里的艺术游戏剧体验,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解读。
戏旅廊坊:品牌越擦越亮
从永清的戏曲互动到霸州的经典传承,再到红楼幻城梦境,这条艺术游戏剧之旅串联起廊坊戏剧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数据显示,自2023年起,廊坊益田艺术学校发起的戏曲周末京津冀戏曲名家与艺校师生同台,原创剧目走进乡村、社区、校园,惠及线下观众10万人次,线上观看量突破千万。“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自2023年开城以来,持续吸引游客“入戏入梦”,印证了廊坊戏旅融合的强大吸引力。这些是“百里戏廊”的生动写照。
廊坊将散落的文化戏剧资源串联成线,形成了贯穿全域的戏剧风景廊道。永清益田的“戏曲孵化”、霸州李少春大剧院的“经典传承”、“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创意演绎”,各自彰显特色,又相互呼应补充。
从“硬件”到“软件”,廊坊正全力推动戏旅产业从“流量”向“留量”转变。在交通上,京雄廊旅游风景道的提升让跨城出游更加便捷;在服务上,多业态融合的文旅综合体满足了游客多元需求;在推广上,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让廊坊戏旅品牌越擦越亮。
夕阳西下,“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灯光秀准时上演,红楼元素在光影中流转;此时的霸州李少春大剧院,晚场演出的序曲即将奏响;永清益田的文创工坊里,最后一批游客的脸谱作品刚刚完成。从传统戏曲到现代幻城,从单向观赏到互动参与,廊坊的艺术游戏剧之旅,正以独特的魅力让文化可感、艺术可及,让这座京畿明珠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本报记者 张泰源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