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不是“缩小版成人”——他们的肝肾功能、血脑屏障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动力学与成人存在本质差异,儿童用药更要注重剂量、剂型、用法等安全注意事项。本文基于权威医学指南与临床案例,构建科学用药体系,助家长避开用药误区。
一、四大核心用药原则
1.精准剂量计算
儿童用药剂量重点根据体重(公斤)、年龄(月龄/岁)、体表面积(通过身高、体重公式计算,如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计算,避免成人药减半的粗放式估算,拒绝“经验用药”或“目测分药”,确保剂量精准、安全有效。
2.专用剂型优先
优先选择颗粒剂、口服液、栓剂等儿童专用剂型。如布洛芬混悬液需用带刻度的喂药器精确给药,避免成人药片掰碎导致的剂量误差。6岁以下禁用含伪麻黄碱的复方感冒药,2岁以下禁用右美沙芬镇咳药。
3.禁忌症与过敏筛查
新生儿需警惕氯霉素引发的“灰婴综合征”,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仅为成人的1%。用药前需确认过敏史,首次用药后观察30分钟,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就医。
4.抗生素规范使用
遵循“三问原则”:是否细菌感染?是否必要使用?是否完成疗程?普通病毒性感冒禁用抗生素,仅当出现细菌性感染症状时,需经医生评估后使用。滥用抗生素将导致肠道菌群破坏,增加耐药性风险。
二、六大常见误区澄清
1.发热处理误区
体温<38.5℃且精神状态良好时,优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仅当体温≥39℃或伴惊厥时,才需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避免交替使用多种退热药导致肝毒性。
2.药物混用风险
复方感冒药常含相同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同时使用可能引发过量中毒。如某品牌感冒药含100mg对乙酰氨基酚,另配退热药含200mg,两次服用即达中毒剂量。
3.中药/维生素滥用
维生素D需按400-800IU/日补充防佝偻病,但过量摄入脂溶性维生素(A、D、E、K)可致蓄积中毒。中药并非"无害",如含马兜铃酸的药材可致肾损伤。
4.糖水送药危害
糖水可能抑制某些药物活性,果汁的酸性会中和碱性药物,牛奶中的蛋白质可能形成药物薄膜影响吸收。建议用温水送服,如需改善口感可咨询医生调整剂型。
5.成人药减半误区
成人药片掰碎不仅导致剂量不准,其辅料可能对儿童造成刺激。如成人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儿童雷耶综合征,需使用专用儿童解热镇痛药。
6.症状掩盖风险
频繁使用退烧药可能掩盖病情进展,如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体温>39.5℃,伴精神萎靡、抽搐时需立即就医,警惕脑炎、败血症等重症。
三、特殊场景应对指南
1.误服药物急救
立即保留呕吐物/药品包装,拨打120或就近送医。切勿盲目催吐(如强酸强碱类),若意识清醒可饮用牛奶保护胃黏膜。家庭药箱需配置儿童安全盖,存放于1.5米以上高位。
2.过敏反应处理
出现喉头水肿、休克等严重过敏时,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如配备自动注射笔)并送医。轻度过敏可服用儿童专用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糖浆),按说明书剂量使用。
3.慢性病管理
哮喘患儿需规律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配合孟鲁司特钠预防发作。多动症治疗需结合行为训练与药物治疗,避免擅自停药导致症状反复。
四、科学用药保障体系
建立“医护-家长-患儿”三元互动模型:医护人员示范正确用药方法,家长通过角色扮演强化技能,患儿通过游戏化学习建立用药认知。家长因熟悉各类药品的特性和用量,可同医护人员建立良好沟通渠道,熟悉药品使用基础支持,如遇紧急情况也可记住与网络在线诊疗等形式,及时对用药进行审核把关。
儿童用药安全,家长应牢记"四不原则":不自行调整剂量、不滥用抗生素、不混用药物、不轻信偏方。通过规范用药、定期监测、及时就医,共同为儿童筑起健康防线。
来源: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秦皇岛中西医结合医院
供稿人:药学部孙悦
责任编辑:果依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