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烽火硝烟中淬炼,于民族危亡时铸魂。2025年8月8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土木与建筑学院石榴籽团队,怀揣着对革命圣地的无限敬仰,奔赴邢台市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开展了一场主题为“追寻信仰之光,锻造时代脊梁”的深度社会实践,旨在从厚重的革命历史中探寻精神之源,筑牢新时代青年的信仰之基。
沉浸历史现场:触摸熔炉淬炼的信仰温度
邢台抗大陈列馆,这座矗立在太行山麓的精神丰碑,以其丰富的史料和真实的场景,无声诉说着“抗大精神”的磅礴力量。团队成员们踏着先辈的足迹,在肃穆的展厅中凝神驻足。泛黄的《抗大校歌》手稿、磨损的步枪与笔杆、简陋的自制教具、记录着“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一面战斗”的珍贵影像……每一件文物都仿佛跳动着革命熔炉炽热的火焰。讲解员深情讲述的抗大师生在物资极度匮乏、环境异常险恶的条件下,以“窑洞当教室,石头当桌椅,膝盖当书桌”坚持办学、为党育才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了每一位同学的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的教育方针,穿越时空,在青年学子心中激荡回响。
专业、实践视角共鸣:感悟“抗大”精神的红色底蕴
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土木与建筑学院的学子们对陈列馆中展现的抗大师生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建设校舍的篇章尤为动容。作为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的主要成员,学生们认为金丝冷珐琅的物质性创作(如制作"抗大校徽"图案)让抽象的历史精神变得可触可感,参观时了解的"窑洞课堂"故事转化为釉彩间的层次晕染;同时,抗大"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内核为非遗技艺注入了时代灵魂,使传统工艺突破审美范畴,成为传递红色基因的文化媒介。正如参与创作的刘同学所言:"我们不是在简单复制图案,而是在用非遗的'语法'重述历史——金丝的韧性是民族不屈的象征,釉料的熔融过程隐喻着血与火的淬炼。"
思想淬火升华:共绘石榴籽般的传承图景
讲解结束后,实践团队教师与陈列馆资深讲解员围绕“新时代红色精神传承的路径创新”展开深度交流。
讲解员结合多年宣教经验指出:“抗大精神的核心是信仰的力量。要让年轻人真正理解这种力量,不能仅靠历史陈列,更要挖掘精神与现实的连接点。比如抗大师生在窑洞中钻研军事理论,与当代学子在实验室攻坚技术难题,本质都是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接续。”
带队教师分享了高校育人视角:“高校是新时代的‘革命熔炉’。我们肩负着将抗大‘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办学思想融入当代工程教育的使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乡村振兴、灾后重建等国家需求中践行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
让熔炉之火永续:从历史走向未来的青春誓言
此次邢台抗大之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它让石榴籽团队的成员们深刻体悟到,“抗大精神”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照亮新时代青年奋斗之路的永恒火炬。团队成员们一致表示,作为新时代的“石榴籽”,必将以此次实践为新的起点,做红色基因的忠实传承者,深刻理解抗大精神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将抗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融入专业学习与未来工作,在祖国建设的广阔天地中锤炼真才实学,发扬石榴籽般的凝聚力,精诚协作,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熔铸于每一张蓝图、每一座建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土木人的智慧和力量。
弘扬抗大精神,让革命熔炉的火焰代代相传!
(供稿: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土木与建筑学院石榴籽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