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新苓 通讯员 郝军生)近日,霸州市法院成功运用在线庭审技术,组织身在河北的原告、身处新疆喀什的被告和远在深圳的“翻译”,进行了一场跨越万里的庭审,高效解决了一起拖欠货款纠纷,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力量。
这场纠纷背后是一段持续多年的商业往来。原告、被告自2019年起有货架买卖交易,多年来合作频繁。然而,随着交易的进行,被告逐渐出现拖欠货款的情况,截至纠纷发生时,仍有6万余元货款未结清。原告多次催讨无果后,诉至法院。
由于被告身处新疆喀什,路途遥远,且不熟悉汉语,存在严重的语言沟通障碍。案件承办法官、霸州市法院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宋广楷决定采用远程开庭,同时与被告协商,由其在深圳的弟弟当翻译。
庭审当天,原告在河北霸州,被告在新疆喀什家中,被告弟弟在深圳,通过视频连线“聚”在了一起。法槌准时敲响,庭审正式开始。
庭审过程中,宋广楷熟练运用远程庭审系统,有序组织各方进行陈述、举证、质证。被告的弟弟则通过视频,精准地将法庭的提问和原告的陈述翻译给被告,同时也把被告的意见和想法传达给法庭和原告,架起了一座跨越语言障碍的“沟通桥梁”。经过庭审核对,被告认可所欠6万余元货款属实,但提出原告发货时存在缺少配件的情况,因此才拒绝支付货款。
针对这一争议点,宋广楷耐心听取了双方意见,引导他们围绕该问题进行举证和辩论。经过一番沟通和调解,被告最终同意支付全部货款,但表示由于之前的纠纷,对原告存在不信任,担心付款后出现其他问题。
宋广楷提出让原告提前写好收条,明确注明在被告还清货款后,双方纠纷即正常结案,不存在其他未了结的事宜。原告当即表示同意,并按照要求写好了收条。看到收条后,被告当场表示会一次性付清全部6万余元货款。庭审结束后不久,原告就收到了被告支付的全部货款。
霸州市法院将继续深化智慧法院建设,不断拓展远程开庭等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让公平正义在“云端”加速传递,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