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燕赵宜居县城建设行动”第二批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冀州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的创新做法成功入选。这一经验的核心载体,正是焕发新生的冀州老街历史文化街区。
面对改造前冀州老街存在的建筑年久失修、功能布局失衡、街区活力衰退等痛点,我区探索出一条“保护优先、有机更新、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其核心做法在于系统性的分级保护与活化利用,对街区内文物、历史及传统风貌建筑,创新实施“文物-历史-风貌”三级分类保护策略:文物建筑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聘请专业工匠运用传统工艺精心修缮,还原历史原貌,如对城关供销社、国营酒馆等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历史建筑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前提下进行适应性改造;风貌建筑则统一风格色彩,突出地域特色。同时,为每栋建筑建立“一栋一档”数字化档案,实现动态监测和安全守护,确保历史建筑本体得到有效保护。
在保护历史肌理的基础上,冀州区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升级与民生功能完善。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空中蛛网”和雨季积水问题,实施了水、电、气、通信、环卫、排水“六网入地”工程,并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彻底消除了视觉污染和环境顽疾。另外,道路系统也得到了显著改善,980米主辅路改造后平整度达标率从45%跃升至98%,并新增269个停车位,有效缓解了“停车难”。
为激活街区活力,冀州区积极引入新业态。通过租金补贴等政策,吸引非遗传承人、文创企业入驻,打造“老字号+新消费”融合业态,既延续了历史文脉,也注入了现代活力,带动街区文旅客流量同比增长90%。治理上注重居民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氛围,调查显示92%受访者对改造后的环境、文化及生活便利性表示满意。
冀州老街的实践,通过分级科学保护、基础设施综合提升、业态有机活化与社区协同治理相结合,系统性解决了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难题。这一模式为全省类似区域的有机更新和县城品质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使历史文化在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中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