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是当年七家寨暴动的集合地。”7月13日,秦皇岛市抚宁区台营镇七家寨村党支部书记栾向红指着村中老母庙旧址说。如今的老母庙已经不复存在,但村民们仍将旧址保留。
青山掩映下的七家寨村。(图片由抚宁区委宣传部提供)
看着眼前的土坡,听着村里老人讲述红色记忆,仿佛一时间回到了87年前的那个夜晚——一支百余人组成的民间力量在这里集结,大家心怀家国,拿起农具作武器,准备与日军和汉奸进行决死斗争……
1938年7月15日,抚宁台头营(今台营镇)七家寨自卫团总许维纯和返乡大学生茹振泰,率领茹克勤、韩惠轩等147名爱国志士在老母庙集结,于当天晚间举行抗日暴动,并连夜攻占了台头营,建立了临(榆)抚(宁)抗日游击大队,打响抚宁人民武装抗日第一枪,并为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日后创建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奠定了最初的群众基础。这支队伍后被编入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三十一大队二营六连,一直转战华北战场。
“七七事变”后,日军和汉奸狼狈为奸,实行黑暗统治,在冀东各地推行奴化教育,横征暴敛,无恶不作。特别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立后,冀东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愈演愈烈。1938年6月末,华北人民抗日自卫会冀东分会在丰润县田家湾子召开会议,决定1938年7月16日为统一暴动日期。时任京东特委的李运昌派人联系上许维纯,相约共同起义。许维纯是七家寨人,是当时日伪统治下的乡长兼自卫团总。目睹日军暴行、决心投笔从戎的茹振泰,拿出返校用的10块大洋作为暴动经费。二人一拍即合,准备率众起义,加入冀东大暴动。
据抚宁区革命斗争史编审委员会编写的《长城风暴》一书中记载: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发动,他们在七家寨后山老母庙里设立了秘密登记站,仅三四天时间,就有六七十名青壮年报名参加。几天后,暴动队伍发展到140多人。但由于暴动消息有可能走漏,7月15日下午,茹振泰、许维纯等几名骨干紧急商讨行动计划,决定于当晚行动。行动的胜利让大家士气倍增,同时形成了抚宁地区首次有组织、有规模的武装抗日行动,点燃了冀东人民英勇不屈、武装抗日的燎原星火。
“日寇和汉奸实在太可恨,作恶多端。当时我表哥茹振泰在奉天(沈阳)医科大学读书,放暑假回家得知冀东各县准备暴动的消息,他立即加入,并以‘打土匪’之名借枪筹备,秘密联络和发展参加抗日暴动的人员。”今年88岁高龄的老人王舜与茹振泰是表亲,每每讲到表哥的英勇事迹,这位老人心中的爱国情怀都会再一次升腾。“没有他们的奋起反抗,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2017年7月中旬,市民陆先生在天马湖边小树林休憩时,意外发现一批被掩埋的子弹。“发现时有295发,经抚宁警方和抚宁区档案馆鉴定,这些子弹大部分为汉阳造步枪所使用,且品种混杂,分析应为1938年‘七家寨暴动’的遗留物。”抚宁区档案馆馆长李利峰说。
87年后的今天,站在抗战胜利的历史坐标上回望,七家寨暴动的意义愈发清晰而深刻:面对强敌,七家寨儿女敢于以简陋武器向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亮剑,展现了中华儿女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抗战精神。重温这段血染的历史,是对为民族独立献身的先烈最深切的缅怀,更激励我们继承先烈遗志,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记者手记:
铭记历史 汲取力量
7月15日一早,王舜老人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今天是七家寨暴动的纪念日呀!”七家寨暴动的枪声虽已远去,但那穿越时空的呐喊与抗争,似乎已化成激昂的音符,在山地间回荡,在后人的血脉中流淌。和王舜老人一样,记者希望有更多人能够了解并铭记这段壮烈的历史,从革命先辈的牺牲奉献中汲取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砥砺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