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筑牢坚固防线!漕河防洪工程打造保定城北“安全盾”)
河堤填筑刷坡、铺设土工布、绑扎格宾石笼……7月18日,暑气蒸腾,在高新区贤台乡留马村附近,漕河防洪治理工程现场一派繁忙。
作为保定市城市防洪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定城区北部防洪的关键屏障,漕河迎来最强“补强”。从方上桥到京广铁路桥段,24.71公里河道治理有序推进,为城市筑牢防洪安全防线。
“防洪保安全是水利工作的头等大事。”站在初具雏形的堤坝上,市水发集团漕河项目现场负责人张斌说,以前这段河道多为土坡,随着城市扩容,提升漕河防洪能力刻不容缓。
漕河发源于西部太行山区,漕河防洪工程构成保定北部外围防洪保护圈,是主城区北部第一道防线。漕河京广铁路以下段左堤守护徐水区,右堤则重点守护保定市城区、高铁片区及清苑区,其安澜与否牵动万家。
如今,沿河而行,层叠而起的堤体结构清晰可见。中铁十八局漕河项目部副总工程师王永飞指着裸露在外的石笼介绍:“河堤格宾石笼可粉碎浪花,起到消浪、消能作用,减轻洪水对护坡的破坏。”
王永飞进一步解释:“格宾石笼只是堤体其中一层。最下层是土基,第二层为复合土工膜,由两层土工布与一层防渗透膜构成。第三层是15厘米厚的碎石垫层,第四层才是格宾石笼,最上面是30厘米厚的种植土,撒上草籽后能增强护坡的防冲刷能力。”
截至目前,漕河防洪治理工程河道土方开挖完成占比68%,河堤填筑完成占比62%,格宾石笼护坡完成占比71%。排水闸8座全部完工,具备启闭功能。桥梁已开工7座,完工3座,剩余4座正在进行梁板施工。
“工程完工后,河道行洪能力可达到4548立方米/秒,是2023年发洪水时行洪能力的10倍,可有效保障洪水不溢主槽。”王永飞的底气源于高标准建设,右堤治理25.58公里,按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左堤加固15.7公里,按五十年一遇标准。辅以20.9公里河道清淤疏浚,新建9座排水闸和9座桥梁,防洪体系将实现质的飞跃。
驱车向西,记者来到满城区要庄乡南宋村附近。这里,两公里长的漕河防洪治理工程已初步成形。重建后的南宋桥飞架两岸,南侧新筑大堤顶宽8米,平整坚实,车辆通行无阻。
为全面提升防御能力,建设单位引入智慧防洪理念。“我们将在沿堤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在汛期实时捕捉水位、流速、堤坝位移等数据,同步传输至云端管理平台。”王永飞介绍说,从复合式坚固屏障,到引入智能感知技术,漕河的蜕变,不仅是工程建设的成果展现,更见证了一座城市的韧性。
驻足于已见绿意的生态护坡旁,王永飞说:“预计今年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届时堤顶将修成沥青路。这条堤坝未来将成为多功能绿色生态廊道,既筑牢防洪安全屏障,又助力生态修复,同时融合生态保护与景观营造,为市民提供休闲空间,让漕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