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东南部秦青公路沿线三星口乡与龙王庙乡的接合处,有一座逶迤曲折的大山岭,新中国成立前,因常有匪徒出没,为非作歹,被老百姓称为“歹毒岭”。山岭的北侧,是一条狭长的沟谷,被称为“龙头”。
6月22日,记者与秦皇岛花厂峪抗日纪念馆馆长周庆信登上“歹毒岭”,拨开历史的烟云,仿佛仍能听到80多年前那个黎明爆发的震天喊杀声。“那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成功缴获足以武装一个团兵力的装备,书写了冀东抗日游击战史上用时最短、战果最丰的传奇。”周庆信向记者讲述伏击战的故事。
1943年秋,日本侵略者的“扫荡”与“清剿”如乌云压境,铁蹄所至,焦土遍野。冀东军区第七区队的战士们,在队长罗文、副队长马骥的带领下,像一把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以运动战、游击战顽强周旋,但物资的匮乏却始终困扰着队伍的日常生活。就在这时,一份价值连城的情报穿越敌人的重重封锁,悄然送到了七区队指挥部。
情报令人心跳加速:一支由100余辆胶轮大车组成的庞大运输队,满载着足以武装一个整团的枪炮弹药和军需物资,将在10月中旬从辽西抵达青龙,途经三星口一带。押运者是近一个营的伪军(伪满洲国军)。
“打!”七区队指挥员们下了决心,但伏击点的选择,关乎生死。罗文和马骥在地图前反复推演,最终,他们把目光锁定在“歹毒岭”北侧的龙头。此地路窄沟深,车队一旦进入,首尾难顾,犹如瓮中之鳖。
这份决定性的情报从何而来?其源头就在敌人的心脏里。
几天前,龙王庙伪村公所、警察署、协合会和伪军营部联合召开秘密会议,沿线伪甲长悉数到场。会上,敌人得意洋洋地宣布了运输车队的庞大计划,要求严加戒备。他们万万没想到,端坐其中的伪甲长张书阁,实为龙岗党支部的组织委员,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
会议一结束,张书阁强抑内心的激动,立刻将敌人的行动计划、路线、兵力部署,一字不漏地传递给七区队的侦察员。
10月14日,夜幕降临。七区队指战员和游击队悄然开赴距龙头村5里远的松木集隐蔽。万籁俱寂中,一个身影引领着指挥员摸上“歹毒岭”——正是张书阁。借着微弱的月光,他们勘察地形:狭窄的道路在深谷中蜿蜒,两侧陡坡密布丛林,回旋空间极小,正是敌人的葬身之地。游击队员们静静埋伏在道路两侧的草丛、岩石后。指挥所设在制高点鸡冠山顶峰,俯瞰着山谷中的“口袋”。
10月15日,天色微明。山间薄雾中,敌人的车队缓缓驶入“歹毒岭”。一辆、两辆……119辆大车完全进入伏击圈。
“打!”鸡冠山顶的命令划破黎明的寂静,霎时间,机枪、步枪的怒吼在山谷间炸响,密集的子弹如同暴雨般泼向道路上的车队和押运伪军。毫无防备的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枪炮声彻底打蒙,车翻马仰,鬼哭狼嚎。七区队的勇士们如猛虎下山,端着刺刀,高喊着杀声,迅猛冲入混乱的敌群。
短短两小时,硝烟尚未散尽,战斗已然结束:毙敌30余人,生俘50余人。最令人振奋的是战利品——除了最后一辆大车侥幸逃脱,其他车辆上的物资,全部落入七区队手中。
成批崭新的枪支弹药、军服装备,被迅速转运至冀东抗日根据地,极大地充实了部队战斗力。大批的粮食、棉布则分发给饱受战火摧残的乡亲们。龙头伏击战,以其精准的情报、巧妙的部署、迅猛的打击和辉煌的战果,成为滦东抗日游击区乃至整个冀东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手记:
历史的回响从未停歇
经过实地采访,才真切感受到龙头之险:狭窄的谷道,陡峭的山坡,林木幽深,确是天设的伏击场。想象当年勇士们屏息潜伏于此,寒露浸衣,静待黎明,那份坚韧令人动容。抚摸着如今葱郁的草木,指尖却似乎触碰到历史的印痕——情报在敌营传递的惊险,伏击的迅猛精准,物资分发给乡亲后的喜悦,共同铸就了这段“出奇制胜”的传奇。这山岭,不仅记录了一场经典伏击,更铭刻着地下党员的无声忠诚与军民同心的钢铁力量。历史的回响,在山谷间从未停歇。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