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基层党员小杜三个月增重近10公斤 以生命馈赠践行初心使命)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杜先生。通讯员 刘枭 摄
本报讯(记者 张泰源)7月16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廊坊市32岁的基层党员小杜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采集,这份承载着生命希望的“火种”将被送往远方,为一位素未谋面的患者点燃重生之光。为了完成这场生命接力,今年3月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小杜在三个月内增重近10公斤。
2020年9月,在廊坊市红十字会组织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培训会上,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分享让小杜深受触动。“对身体没有伤害,又能做好事,为什么不去做呢?”这句朴实的话语如同一颗种子,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培训结束后,小杜毫不犹豫地留下血样,成为中华骨髓库中一名默默等待的志愿者。“入库后好几年没消息,我还以为没机会了。”小杜说。
今年4月,廊坊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电话:“您与一位患者配型成功,是否愿意捐献?”小杜心头一震:“激动、紧张、忐忑……各种情绪都有。今年刚入党,作为一名党员,就该带头担起这份责任。”
然而,体检报告显示小杜体重偏轻,可能影响捐献效果。“一定要以最佳状态完成捐献。”这个念头让他立刻制定了增重计划。从此,他的餐桌上多了牛奶、鸡蛋、瘦肉等高蛋白食物,每天坚持按时吃饭、补充营养。
“刚开始挺难的,强迫自己多吃时总觉得腹胀。”小杜笑着说。但一想到远方等待救助的生命,他就咬牙坚持。三个月里,他的体重逐渐达到标准,体重秤上增加的近10公斤,是一位基层干部对生命的执着守护。
7月11日,小杜在妻子的陪伴下踏上前往石家庄的列车,开始了动员剂注射。7月16日8时,采集正式开始。针头刺入手臂的瞬间,他没有丝毫犹豫,轻声对妻子说:“别担心,一会儿就好。”
采集室内,仪器屏幕上的曲线平稳跳动,带着体温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缓缓流入采集袋。妻子紧紧握着他的手,眼中满是心疼与骄傲。四个多小时里,小杜神情平静,偶尔与医护人员交流几句,询问患者情况。
当医生宣布采集成功时,他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笑容,“愿患者早日康复,去感受阳光、拥抱生活,加油!”
据悉,小杜是中华骨髓库第20570例、河北省第866例、廊坊市第3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的善举不仅为患者带去生的希望,更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担当与奉献。
如今,载着希望的造血干细胞被送往患者所在医院。小杜在短暂休整后,将回到熟悉的工作岗位。那增加的近10公斤体重或许会慢慢回落,但他为生命“加码”的这份深情已化作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