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全省各市70余名生态环境执法人员,以学员的身份深入到邢台市的水泥和玻璃企业,开展实训大练兵。
“入企检查中,我们不再是简单的执法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成为企业的环保工作的指导员,把事后处罚变成事前预防,帮助企业及时找出易发、多发的污染症结。”刚参加完全省生态环境执法岗位实战实训的张家口市生态环境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唐望军感触良多,通过深入邢台的水泥和玻璃企业实训,不仅开拓了眼界,还让他对企业践行环保的决心深感触动。
唐望军说,参加入企实训,收获立体而丰富,因为生态环境执法履职方式正从过去的单一的执法,向助力企业服务的角色转换,这也倒逼着我们开启服务型执法新时代。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执法课堂”在邢台开班,来自全省各市70余名生态环境执法人员,以学员的身份深入到邢台市的水泥和玻璃企业,开展实训大练兵,与企业环保技术团队交流互动,深入学习行业企业工艺流程、排污节点及污染治理要求。通过深度探索相关行业生产特性与污染防治的关键要点,不断提升执法能力。
在深入邢台金隅冀东水泥有限公司牛山分公司和沙河鸿昇玻璃有限公司生产一线,实地观摩生产工艺的各个流程中,学员们认真聆听企业技术负责人围绕生料制备、熟料煅烧、水泥粉磨等生产工艺进行详细讲解,并对扬尘、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治理设施的工艺细节进行深度剖析。
“能更直观、更透彻地学习,是我最大的感受!”唐山市生态环境执法支队的王江涛科长印象深刻地说:“这家水泥企业每一个污染防治设施,都有与之对应的环境管理台账,甚至连物料仓顶部的小除尘设施都不放过。”
在沉浸式学习中,学员们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场景精准对接。在王江涛看来,理论培训参训人员往往受工作经历所限,难免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而入企实训后,很多生产环节中的疑问,在实地走访中都能迎刃而解。
规范执法程序、把握现场取证要点、拓展对新型污染物识别、提升与企业沟通协调和执法服务能力……这些都是学员们入企实训后的收获,他们格外珍惜这次“充电”机会。王江涛说,他和同事们已经把实训中的关键要点制成了课件,准备回唐山后,给同事们“传经送宝”。
让一线执法人员走进企业课堂实训,旨在全面提升他们的执法工作水平,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执法人才。自今年以来,省生态环境厅围绕三方服务机构弄虚作假、涉VOC企业执法、移动源及检验检测机构、维修机构执法、无人机理论与实操培训、案卷评查等执法重点工作,创新开展“理论+实战”执法培训。据介绍,今年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11期生态环境执法岗位培训,培训762人次,截至7月已组织培训5期,培训人员309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