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花厂峪抗日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一副饱经沧桑的马鞍。71岁的馆长周庆信驻足于前,轻声说道:“这是我父亲周子丰当年骑马打仗时用的,看到它,就仿佛看见父亲在战场上冲锋的身影。”跟随周庆信的讲述,周子丰的英勇形象浮现眼前……
花厂峪抗日纪念馆里,周庆信为父亲周子丰的塑像整理红领巾。记者 储学敏 摄
周子丰1905年生于今天的青龙凤凰山乡,是一位地道的农民。1943年3月,周子丰与青龙的陈清、李杰等组织当地253名贫苦农民,在陈台子村举行抗日武装暴动,并成立燕山游击队,周子丰任队长,这也是在日伪统治区域内青龙发展较早的一支农民抗日武装。1943年5月,凌青绥联合县工委把燕山游击队进行整编,挑选160名精干队员,编为七区队第三连,周子丰任连长。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父亲在回忆录中说,整个军旅生涯大大小小近百场战斗中,花厂峪口阻击战是最提振士气的一仗,靴脚沟突围是打得最艰苦的一仗,而龙头伏击战则是打得最顺利、战果最丰硕的一仗。”周庆信细细讲述。
1943年7月,日军指挥官松本调集日伪军520多人,意图进犯花厂峪,围剿凌青绥联合县工委机关。周子丰指挥三连扼守长城垛口正面阻击。他果断采用“擒贼先擒王”战术,集中火力击毙松本,并组织炸毁敌火力点。经5小时激战,协同兄弟连队毙伤日伪军百余人,以牺牲12人的代价粉碎扫荡,极大提振军民士气。
1943年9月18日,不甘失败的日伪军调集5000多人“铁壁合围”靴脚沟。周子丰临危受命,率200余名战士掩护机关转移。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他深夜率部沿险峻山脊秘密突围,途中虽多次遭遇敌军,我方却没有牺牲一人奇迹般完成任务。此役他右脚踝被子弹击穿,虽经救治仍留下终身伤痛,晚年饱受脚部溃烂之苦。1943年10月15日,在龙头伏击战中,经两小时激战,歼敌30余人、俘敌50余人,截获大批军需物资,创下滦东游击区用时最短、缴获最丰的经典战例。
新中国成立后,周子丰始终深切怀念牺牲的战友和战斗过的花厂峪,每年必携子女前往祭扫。1988年,弥留之际,他将儿子唤至床前,留下沉甸甸的嘱托:“花厂峪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为抗战胜利付出巨大牺牲,贡献卓著,千万别忘了老区百姓的恩情。”
父志子承,精神永续。周庆信牢记父亲遗愿,耗费十余年心血,筹措资金,收集史料文物,全身心投入花厂峪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2010年,花厂峪抗日纪念馆落成;2011年,青龙满族自治县烈士陵园建成。周庆信扛起纪念馆馆长重任,热情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进行讲解。尽管年事已高,周庆信依然坚守岗位:“每一次讲解,我都认真对待,这是我的责任。先辈们的嘱托,我不敢怠慢。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讲下去。”
记者手记:
让英雄故事带着温度流传
无论是周子丰从普通农民到抗日英雄的转变,还是周庆信用半生守护父亲遗志的坚守,这对“周家父子”的故事让我动容。当老馆长说到“先辈们的嘱托,我不敢怠慢”时,我忽然明白,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需要这样有温度的传递。作为记者,我们有责任让这些真实的抗战英雄故事继续流传,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来源:秦皇岛日报